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青海河湟流域地区汉人社会与文化的发展脉络,其中主要包括该地区汉人社会的历史形成与发展现状;在汉文化与藏文化交界地带所形成的特有的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当地汉族群体的文化适应性;从地理边缘看汉族族群体在历史上如何拓土到边疆,他们移民的方式及影响;并从汉族文化边缘看他们在变迁过程中的文化变异及其传承。笔者以七里店村为研究点,力图通过该村的形成与变迁、当地汉族移民后代生活中的文化事项为视角进行调查,着眼于文化模式的研究,从象征和深描两个角度探索七里店村移民后代的文化及其形成与演变,其中还包括寻找移民后代在该文化场域中的特殊角色,继而从文化与社会两个角度对河湟地区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之后所形成独具特色的汉人社会进行深度研究。文章以绪论开头,结语收尾,全文共分为五章。其中绪论部分主要对本论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加以分析说明。第二章中主要对该地区区域文化背景做了全景式介绍,主要介绍了青海河湟谷地的地理概况、人口分布状和文化构成,在文化构成中主要包括对河湟文化圈的概述以及圈中汉族移民生活状态的描述,进而以明清时期从内地迁至青海省乐都县七里店村的汉族移民进行研究,他们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当地,同时还将根植于他们生活习惯中的儒家文化也传播至此。因此,我以这群移民为基点,通过他们的口述及记忆,了解他们的迁徙特点,分析在边疆建设过程中当地汉人社会生成的社会历史渊源,同时根据当地人的宗族特点,了解他们的家庭结构、村落组织形态。在第三章宗族及社会生活文化传承与变迁中,我以村民的口述史和族谱为基点,以裴家和徐家为代表性村落宗族,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角度,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当地村民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状态,其中包括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用文字描绘了村民们一天、一年、一生的生活画面。在婚姻部分,以施坚雅市场理论为根据,分析了当地人的“市场圈”和“婚姻圈”。在第四章中,我试图以“汉人信仰与宗教生活”为架构,从“祭祀圈”和“信仰圈”两个角度分析村庙信仰的经济来源、社会结构、活动情况以及社会影响力,思考宗教之下隐藏着人们内心怎样的诉求,以及宗教背后的社会力量,进而探讨村庙信仰和地方社区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村庙信仰不单为村民提供精神信仰,同时作为村民平时聚会聊天的场所,村庙还为地方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进一步反映出青海地区汉族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在第五章中,我从人类学研究视角出发,同时运用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以实地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文献估计资料参考,通过对青海乐都七里店村庙会中九曲黄河灯会这一部分的文化结构和变化脉络进行了梳理,较为详细地记述了九曲黄河灯会的起源、发展现状、灯会仪式过程,并通过对灯会仪式的分析,阐述该灯会对于区域民众族群认同方面的重要价值,一改以往学者对灯会单独分析的角度,而是将灯会作为庙会酬神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同时结尾对九曲黄河灯会这一民俗事项在城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冲撞中,进行了怎样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变迁。文中个案均来自于笔者的田野调查,因此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和一定的学术价值,文章以七里店村为视角,从汉族移民史、宗族、民俗、宗教信仰等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围绕汉人社会与文化这一主线,进而辐射到对整个青海河湟流域汉人社会的研究,以达到以小见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