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10年来,面对中国日益凸显的,具有明显空间外部性的区域性、流域性环境污染,区域内地方政府常常陷入到环境治理的集体行动困境之中,如何有效解决这样的困境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方向。基于个体自愿行为和科层命令的传统治理模式在跨界环境保护具体实践中存在较多不足,而以自组织理论为基础的区域合作治理模式的提出为上述困境的解决找到了新的方向。一定范围内的利益相关者出于共同的治理需求,自发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促进彼此之间的协调交流与信誉提升,形成制度性集体行动。在区域合作治理形成早期,合作的诉求主要是信息收集和信任建立,松散的协调路径是主要的合作形式;而随着合作治理的推进,合作诉求转变为对合作伙伴背叛的监督,紧密的捆绑路径成为合作的主要形式。 站在社会网络的视角下,区域合作治理模式会形成可观测其具有明显结构特征的合作网络,这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以区域合作治理理论为基础,以制度性集体行动(ICA)理论为分析框架,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以及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为主要方法,选取2009-2015年间长三角城市群30个城市的环境合作网络数据样本。从动态网络的角度,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环境合作治理整体网络宏观层面的统计指标的分析,探测整体网络与部分局域网络的演化过程和趋势,并进一步通过识别环境合作治理网络中对其形成有显著影响的特征网络结构,从微观角度对长三角跨区域环境合作治理路径的演化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1)在长三角城市群环境合作治理中,以行政级别较高的城市为中心的松散的协调路径随着合作治理的推进影响力逐渐下降,但其仍然是环境合作治理的不可或缺的模式。 (2)随着环境合作实质性展开,原有协调路径已不能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合作项目,更多的城市倾向于采取两两间更为紧密的捆绑路径,尤其是互惠形式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 (3)越来越多的经济实力较强或者污染较大的地级市承担起小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的发起与协调的职责,形成了一些与实际环境治理需求更为契合的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