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意识到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交际法”教学的重要性,意识到外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语言课堂内教师使用的语言以及师生间的互动对学生的成功输出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用语(teacher talk)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和兴趣。文章首先针对话语结构进行分析,语言学家Sinclair和Coulthard在1975就提出了著名的课堂话语三步模式:教师引导(I)---学生反应(R)---教师反馈或评论(F)。‘IRF’是一个基础性的话语结构,所谓“基础”是指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每一个话语结构都至少由这三部分构成。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话语结构又是变化的。其次,由于英语在语言课堂有其特殊性,它既是教学的工具,又是教学的目的。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将外语课堂里的教师话语分为‘以教育为目的的话语’和‘自然交际性语言’。作者对这相关理论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对教学的一些启示。最后,作者对教师语言的质量方面进行了分析,包括教师话语时间,教师课堂问题的形式与功能,教师话语中对母语的使用等。并指出不能单纯地以教师话语“量”的多少来衡量语言课堂的成功与否。语言教师必须重视其话语“质”的方面的提高。作者自行设计了针对于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师话语的问卷调查,并对不同学校的五个平行班进行了课堂录音。为了使实验的数据更具备可信度,作者选择了江苏南通和上海市两个地方来调查。对课堂教学的分析表明,当前大多数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他们在课堂上应该尽可能的减少教师语言的时间,已达到让学生多说的目的,但教师话语的“质”未得到根本的改善,这需要引起广大教师和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基于此调查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作者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如何提高教师话语和今后进行相关研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