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研究——以黔东南苗寨为例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bola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社会学研究视角,以文化再生产理论和涵化理论为依据,从开发旅游的民族村寨发生的文化变迁入手,采用问卷调查、无结构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收集资料,以旅游开发为界对民族村寨在旅游开发中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间信仰、民族认同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变迁进行研究,并分析民族旅游以何种方式、从哪些途径对民族文化的变迁产生影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进而探寻如何在民族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有效地实现民族文化的开发性保护,促进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良性互动,以此推动民族旅游和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第一部分,从文献上回顾了国外、国内的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旅游学等学科对民族旅游、民族文化变迁及保护的有关研究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假设。   第二部分,调查地概况及样本特征。   第三部分,概述调查地旅游开发前民族传统文化的样貌,然后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间信仰、民族认同及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变迁,并从主体、形式、过程、顺序等角度总结变迁的特点。   第四部分,分析民族旅游通过怎样的途径对民族文化变迁产生影响,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体制上的影响途径:“工分制”与现代旅游管理的巧妙结合;(二)形式上的影响途径:通过“复兴”、“开新”等方式对民族文化进行旅游开发;(三)结果上的影响途径;民族旅游引发的文化交流与涵化。   第五部分,基于以上分析,给出在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实现民族文化开发性保护的策略建议,即民族文化保护的动力系统应源于主体自致,应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民族文化保护的对象,应妥善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互动关系,应正确对待民族成员身上的民族性和现代性。   第六部分,结论与讨论。基于以上研究,给出本文的结论:(一)民族旅游背景下民族文化变迁实质上就是民族文化的扩大再生产。(二)民族旅游对苗族文化变迁产生的积极影响大于其消极影响。(三)民族旅游可以成为促进苗族传统文化复兴和保护的有效方式。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还对一些未尽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其他文献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导致许多城市丧失文化精神和城市特色,城市发展陷入“千城一面”的僵局,城市亟需一种全新的理念与全新的战略指导其发展,城市主题文化由此应运而生。城市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语言的模糊,在交际中形成了语用模糊的现象,备受争议的语用模糊现象一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麻烦,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造就了大量妙趣横生的幽默。本文通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期刊
近几年来,基督教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速度和势头尤为迅猛。从2010年《宗教蓝皮书》报告调查数据来看,“我国现有基督徒人数总体数估计为2305万人,而其中80%的教徒分布在农村。”
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等十分稀缺的农民工群体在寻求自身自下而上的社会流动的过程中,总是难以获得较高社会地位。他们在经过多次职业流动后多数总是呈现出水平流动
当前,由于违章违纪所造成的事故依然层出不穷,柳州铁路局茂名车站从安全管理的软肋——职工的“违章、违纪”抓起,采用违章记分考核办法,推动安全生产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具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却在10余年内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基本属于“政府主导,教育先行”的发展趋势,对政府资源的强依赖性,使得我国社会工作职业长期困扰于“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