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植物个体抗旱的整体性角度出发,以常见喀斯特森林树种青檀、朴树、榔榆为研究对象,通过PEG人工模拟水分胁迫和人工模拟自然条件下的渐进干旱胁迫、多重复干旱胁迫、多因子交互作用等水分逆境,从形态解剖、生理生化、PV曲线特征参数和矿质营养等方面研究3个树种在种子萌发、幼苗和幼树生长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抗旱性,得出以下结论: 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3 个树种的抗旱性表现、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方式、途径、适应策略和适应类型不同。种子阶段的抗旱性主要通过种子形态和生理上的特征反映出来,其抗旱适应策略有繁殖分配、调整生育期和耐旱发芽,包括了御旱、避旱和耐旱三种适应类型;幼苗、幼树阶段其形态解剖、生理生化、PV 曲线特征参数等不同方面对树种的抗旱性都有贡献,各方面贡献的大小随时间而变化。幼苗幼树采取修复、补偿 、资源重新分配和生长冗余等策略适应干旱逆境,适应类型包括耐旱和御旱。 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对幼苗生理、生化和生长的影响只有程度上的差异,没有质的不同。水分胁迫程度越严重,经历的干旱循环次数越多,大气湿度、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交互作用引起的胁迫程度越严重,对幼苗生理、生化及生长的影响程度越大,胁迫解除后恢复的难度也越大。不同生长时期幼苗适应水分胁迫的共同特征可归纳为:(1)反应和适应的同质性和指标变化的非线性;(2)胁迫影响的时间异质性和不确定性;(3)幼苗适应的可变性和幼苗抗旱性的可控性;(4) 渗透调节能力和保护酶系统作用的局限性;(5)适应策略的多样性和补偿现象的普遍性;(6)适应途径的多样性、适应方向的一致性和抗旱的整体性。钙可促进水分逆境下种子的发芽,增强幼苗的抗旱性。结合各部分研究结论,对植物整体抗旱性进行了初步的阐释。并对植物整体抗旱性的理论基础、内涵、调控机制、整体抗旱性形成的原因和适应策略进行了分析;对植物整体抗旱性评价的原则、标准,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并以3 个树种为例对其整体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