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带宾语现象一直是一个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是古汉语用法的残留,还是个别形容词的特例;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还是形容词兼类为动词?……由此引起的问题不仅涉及到带宾形容词的词类句法定性,而且涉及到形容词、动词两大重要实词的搭配关系和功能属性判断。本文在前辈学者和时贤所作研究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形式句法理论和语料库语言学方法,以《现代汉语词典》所列词条为基础,通过词典分析、内省模拟、问卷调查和语料库查证等“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功能——心理——句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形容词带宾语现象进行较充分的描写、梳理、分析和考查,并尝试用形式语言学的轻动词理论对古今汉语的形容词带宾语现象给出一个统一的解释。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提出形容词带宾语现象及与该现象相关的需要探究的问题,并指出对该现象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和句法语义解释这一目标和该研究对于汉语句法体系的重要性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研究内容包括: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基础上,静态分析词典中的形容词,内省其带宾语的可能性,通过问卷分析和语料库查证,以期对该现象做到充分描写,并拟用形式语言学的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最后探究影响形容词带宾语现象的内外因素。研究重点包括静态考察、问卷调查、语料库查证和句法解释。研究难点是问卷调查和语料库建设、加工和句法解释。研究方法有动静态结合、历时共时结合、描写与解释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第二章,以往研究综述。主要对前人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从形容词带宾语后该词的词类归属角度阐述了诸家学说,并对形容词带宾语的各种分类类型和形容词带宾语所进行的量的统计分析及解释进行了梳理。指出前人贡献、不足及研究的方向。第三章,形容词带宾语现象的静态探究。从词典中逐一找出了各类形容词,考察其属性,再对各类形容词能否带宾语进行内省分析。首先设定内省方法和所考察的语义类型,然后考察单音节形容词和双(多)音节形容词带宾语的情况,内省考察发现单音节形容词、一般双音节形容词性质、状态词和口语形容词、书面语形容词都有部分能够带宾语获得使动义,只有属性词较难进入形宾结构获得使动义。同时发现这些能够带宾语表达使动义的形容词都具有使成性,形容词的这一内在属性使其具有带宾语表示使动义的潜在可能性。第四章,形容词带宾语可接受度调查。基于内省的初步结果,针对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属性形容词和口语形容词、书面语形容词带宾语可接受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各类形容词带宾语可接受度存在一定差异。可以推测,形容词带宾语可接受度与形容词本身的结构、形容词所属小类有一定关系。但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各种条件等限制,该分析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参考,需要更多更详细的考察才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第五章,语料库中形宾短语的定量分析。介绍了自建3680万字符语料库的选材情况以及抽样1000万字符进行分词、标注词性和校对后的词频统计结果。从语料库中可知,单音性质形容词比双音性质形容词在语料库中表现更活跃,使用频率更高。状态形容词的活跃程度只有性质形容词活跃程度的三分之一。单音节形容词带宾语现象比双音节形容词普遍。状态形容词偶见带宾语用例,这对于传统上人们心中认定的状态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提出了质疑。语料库中未发现属性形容词带宾语的用例。第六章,形宾短语的句法解释。首先介绍了轻动词理论的基本框架,提出了形容词谓语句中存在轻动词“是”(BE/BECOME)的假设。当形容词在句子中表示状态时,轻动词为“是”(BE),当形容词在句子中表示变化时,轻动词为“是”(BECOME)。这一假设把各语言是否允许形容词直接作谓语归结为形容词与显性轻动词还是隐性轻动词“是”(BE/BECOME)相结合的差异。以此为基础,本文用轻动词理论对出现在语料库中的表示各种语义的形宾短语进行了分析解释。相应地,对于古汉语中形容词带宾语现象也进行了简要的解释。可以发现,各类形宾短语中除了轻动词“是”(BE/BECOME)外,都蕴含着至少一个隐性轻动词,这些轻动词分别是:表使动义轻动词“使”(CAUSE)、表意动义“以”(CONSIDER)、表对动义轻动词“对”(TREAT)、表原因义轻动词“因”(FOR)、表比较义轻动词“比”(THAN)、表存现义的轻动词“有”(EXIST)等。这些轻动词本身没有语音形式,但有强形式特征,吸引下层的核心词上移与其合并,形成表层句式上的形宾结构。同时,该理论同样对古汉语的形宾现象做出了统一解释,汉语从古汉语发展、演变到今天,虽有词汇、结构等变化,但在形容词带宾语这一问题上,没有太大本质区别。第七章,形容词带宾语的内外因分析。首先探究了影响形宾结构可接受度的内在因素。第一是形容词的摹状性。汉语词汇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发展到如今的以双音节为主。在这一双音化过程中,相比于单音节形容词,双音形容词的摹状性增加,所以带宾语可接受度就差,如属性词、状态形容词。而使用频率是形容词摹状性磨损的一个关键因素。使用频率高的形容词,因为摹状性磨损厉害,逐渐向性质形容词漂移,所以,带宾语后可接受度就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语料库中发现少量的状态词、甚至多音节词出现带宾语的现象,因为这些状态词大多是常用词。影响形容词带宾语可接受度的第二个因素是韵律。现代汉语的基本音步是双音节组成的,所以,多音节形容词带宾语不如双音节形容词带宾语可接受度高。这也解释了语料库中只有一个多音节词带宾语,其他带宾形容词都是单音节或双音节形容词这一现象。接着,笔者对于形宾结构未能大规模使用的外部原因进行了探究,现代汉语中,动结结构的出现、动补式复合词的产生、“化”尾动词的产生、句式结构的复杂化和大量介词的出现、对于表达精细化的要求,使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显性轻动词即“使、令、让”等及表示各种语义关系的介词而不是隐性轻动词来表达各种语义关系。然后,对于形名结构分析为谓宾结构的条件进行了探究,发现形名结构要分析为谓宾结构需要借助其后面的名词性成分、动态助词、趋向动词、自身的重叠形式、对称结构、否定词、情态动词的同现或其他句子或超句子成分等为其进入该位置分析为谓宾结构提高可接受度。究其原因,是因为形容词表示性质、作述谓成分是有标记组配。同时,笔者也探讨了在形宾现象上汉英语言之间的差异。在句法层面,汉语有隐性轻动词的存在,可以触发作为核心词的形容词向轻动词移位,形成形宾现象;而在英语中,句法层面没有隐性轻动词的存在,只有显性轻动词,所以,不触发移位,也就没有形容词带宾语现象。最后,对于在形宾结构中的形容词的词性界定,指出本文的观点,即主张“区别对待”说。第八章,余论。指出了主要贡献和不足之处,并对后期研究提出了展望。本文创新之处:第一,本文综合运用了词典描写、内省模拟、问卷调查、语料库查证、句法解释等方法,使静态与动态研究相结合,从功能、形式与心理多角度、多侧面地研究了形容词带宾语现象,在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二,在形式语言学框架下,将轻动词理论应用于解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存在的形容词带宾语现象,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三,自建了3600万字符的获奖文学作品语料库,抽样1000万字符做了分词、标注词性和初步校对,将词频统计结果用于本课题的定量研究,在坚持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方面有一定创新性。研究不足之处:第一,问卷的设计中对比项的选取和形宾搭配的选择不够周密。究其原因,首先因为影响形宾结构可接受性的原因复杂;其次,也是由于设计中个人规约和预测不够。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尽量分析充分,将问题拆分细化,使问卷题目更有针对性。第二,被试人数不足。由于时间和条件限制,被试人数无法太大,仅仅问卷结束后的统计也是一个耗时费力的工程。在后期研究中考虑采用网络调查方式,扩大被试人数。第三,语料库加工不足。初建库时更多地考虑到语料越多,可获得的有效数据会越多,对加工校对工作量估计不足。抽样1000万字的校对仍属“初校”,只能满足高频区的信度。拟在后期研究中,继续校对完善,使之充分发挥共享资源的作用。未来展望:完善和优化现有语料库,使之更好地发挥语言研究资源库的功能。扩大语料范围,从汉语方言分歧与古汉语的关系出发,可以推测,南方闽粤方言和港台语言,多保留了古代汉语词汇语法的用例,因此今后将形容词带宾语研究语料抽样范围扩大到闽粤方言和港台地区,使本研究向纵深发展。另外,对于双音化造成的功能替代研究也希望能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