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颅内恶性肿瘤中脑胶质瘤以44%的发病率居于首位,具有病程短、治愈难、存活时间短和预后差等特点,脑胶质瘤病人的生存期仅有6~12个月。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案以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但手术治疗由于其解剖特点无法全部切除,化疗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可用的药物很少,且疗效不佳。因此,提高脑肿瘤的放化疗靶向性和疗效,延长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纳米靶向输送系统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可通过载药高分子和靶向高分子的共组装,将药物选择性地送到病变部位或病变细胞,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各种肿瘤靶向的给药体系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1]。狂犬病病毒(RVG)是自然界存在的嗜神经病毒,很容易越过血脑屏障,侵袭脑组织和神经中枢。研究发现,RVG中的29个氨基酸序列构成的嗜神经性病毒衍生肽(RVG29-YTIWMPENPRPGTPCDIFTNSRGKRASNG)保留了RVG的嗜神经特性。有研究将RVG29键合到聚酰胺-胺树状聚合物(PAMAM)和聚亚乙胺(PEI)上,用以担载和输送核酸类药物,具有一定的脑靶向效果,但对细胞毒类抗癌药物的脑靶向输送应用未见报道。葡聚糖可以在肝、脾、肾和消化道被葡聚糖酶降解,毒性极低,用葡聚糖修饰的高分子胶束在体内具有类似聚乙二醇(PEG)的“隐形”效果。载药葡聚糖纳米颗粒可减少肝脏对药物的清除,提高在高度血管化的癌变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水溶性的葡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合成了靶向纳米胶束M(RVG,PTX),用立体定向技术建立原位脑胶质瘤动物模型,通过活体成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MTT、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核磁共振等方法,研究了RVG29靶向纳米药物对脑胶质瘤的抑制效果,并探讨与放疗结合对C6细胞生长抑制的增效作用。首先,通过靶向实验证实RVG29修饰后纳米胶束能通过血脑屏障达到颅内,并证实其靶向作用与RVG29有关。其次,通过MTT和核磁检测及生存期统计,证实靶向纳米胶束能够提高紫杉醇对胶质瘤的抑制率,减小颅内肿瘤的体积,延长荷瘤动物的生存期。同时,纳米靶向胶束给药与体外放疗联用可减低药物剂量,提高对胶质瘤的抑制率。并进一步证明C6细胞的凋亡伴随着Caspase家族和Bax的表达升高和Bcl-xl的表达下调,以及MDR和P-gp的相应变化。本研究结果将为脑胶质瘤等颅内病变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