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集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现象,它是形成城市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之一,作为城市经济重要支撑点的制造业已经显现出明显的集聚态势。随着制造业的专业化发展,其内部的服务外包化现象非常普遍,生产性服务业独立出来并逐渐成长为至关重要的产业,并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状况。当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协同集聚的现象,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产业之间的价值链融合。协同集聚不是城市产业数目的简单堆加,而是将不同产业进行深度整合,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点出发,集约化利用城市有限的空间和资源,推动不同产业合理协同集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目前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本文在现有理论基础上,从产业、空间等多方位研究两大产业的协同分布问题,探索协同集聚的形成原因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发达,目前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制造业集聚区如长三角城市圈、成渝经济圈等,同时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改变,长江经济带要改变处于世界价值链底端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必须利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自己的高端产业价值链。 在数据分析上,本文通过区位熵指数和投入产出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2005年和2013年的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三种产业间的联系,以及探讨产业的集聚水平和集聚演化状况。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系密切,传统的交通运输、邮政及仓储业依然与制造业产业关联最强,但是目前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物质性消耗相对较多,而服务性消耗相对较少;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低,尚未形成明显的集聚群,大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分布于省会城市。其次构造计量模型,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108个地级市的数据,在Stata12.0软件下进行计量回归,检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和协同集聚效应。回归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和工业利润率提高的系数显著为正,但对工业利润率增长的作用系数不及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为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对于经济增长和工业利润率提高的系数为正;其他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要具体分析。 基于理论和实证模型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制造业仍然是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与制造业的密切合作能够创造更高价值;第二,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可以显著提高工业利润率,但是由于管制严、市场准入门槛高、投入要素匮乏等原因,尚未达到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对于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一体化的服务与专业化的制造结合,不仅节约了交易成本,还实现了产业的最优融合,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第四,消费性服务业处于产业链的最终端,对经济增长的短暂促进作用强,但是长期带动作用弱。在此结论下,本文提出了几点可行性措施: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加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推动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攀升;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档次;积极推动对外开放水平,提升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