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喀斯特高原黔中区域典型次生林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样品测定分析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柏木+华山松群落(针叶林)、柳杉+喜树群落(针阔混交林)、光皮桦群落(落叶阔叶林)、厚朴+喜树+马桑群落(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桤木+猴樟群落(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幼林)的5种森林群落冠层叶片层、凋落物层、土壤层三个层次养分循环开展研究,旨在从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稳定性特征、养分利用效率能力、养分循环能力等方面对该区域5个森林群落类型的养分适应性做出分析评价,为黔中喀斯特区主要适生物种的群落配置提供理论依据,其研究结论如下:通过对黔中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分析表明:研究区乔木叶片、灌木叶片以及草本叶片N:P值分别为10.65、10.55、11.76,均小于14,总体表现为受N限制。各森林群落类型中乔木叶片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呈现出一致的季节变化规律;土壤N、P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为先降低后再升高;凋落物中的变化规律不明显;植物冠层、凋落物层、土壤层之间的季节变化并不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植物在凋落过程中的养分转移和养分再吸收利用作用,使得乔木叶片和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比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乔木叶片中的N含量与土壤中的N、C:N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中N含量的缺乏是影响该地区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森林生态系统乔木层的养分积累量达到了植被层的77.57%~92.05%;乔木层作为森林有机物的主要生产者,所积累的营养元素含量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大部分。研究区森林群落的N、P养分利用系数0.10~0.44;循环系数0.44~0.60;以柏木+华山松为主的针叶林因其较大的林龄,群落的稳定性高,对养分的利用率高,养分的循环能力强。结合各森林群落结构的平衡稳定交点坐标均远离20/80结果和群落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表明,研究区5个次生林森林群落在生态系统中均呈不稳定状态,HN、HP指数具体大小表现为针叶林(HN:0.85、HP:1.20)>针阔混交林(HN:0.79、HP:1.04)、落叶阔叶林(HN:0.79、HP:1.06)>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HN:0.75、HP:0.97)、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HN:0.74、HP:0.96)。研究区柏木+华山松群落(针叶林)的NUEN(101.82)和NUEP(1994.05)最高,光皮桦群落(落叶阔叶林)最低NUEN(70.20)和NUEP(924.62)。养分再吸收率是植物对养分贫瘠环境的一种适应机制,反映养分再吸收程度,综合各森林群落的REN和REP分析表明,柏木+华山松群落(针叶林)的N、P养分再吸收利用率最高分别为30.76、69.12,光皮桦群落(落叶阔叶林)最低为17.71、18.39。通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氮磷养分循环系数、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综合对比分析,柏木+华山松群落(针叶林)和喜树+柳杉群落(针阔混交林)的内稳性指数较高,养分利用能力强,受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小,最能适应黔中喀斯特环境的生存,光皮桦群落(落叶阔叶林)的适应性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