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借助生活方式理论和新供给学派主要学术观点,对厦门市新型农村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现状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通过梳理生活方式变迁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和供给的影响,推论其内在逻辑关系。全文运用到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厦门市新型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调研结果表明,从基本特征来看: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准农村最甚。城中村、城郊人口结构相对均衡,职业分布较为多元化,绝大多数已转型为失地农民,人均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000-4000元范围。准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居住人群多为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职业以务农和打工为主,多数农民尚且留有农耕地,其收入略低于城中村和城郊;从生活方式变迁来看:城中村、城郊居民闲暇时间变化并不明显,准农村居民闲暇时间有所增加,休闲娱乐以看电视、聊天、玩手机和打牌为主,未能将剩余闲暇时间有效利用到体育锻炼上;从体育开展情况来看:农民体育认知能力总体较差,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低下,体育活动开展陷入僵局。总体来说,城中村、城郊居民对体育组织培训满意度较低,准农村居民对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满意度较低。从体育产业情况来看,城中村、城郊已具备一定的体育消费能力,表现出体育消费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初步具备引入体育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主体条件;而准农村体育消费能力有限,现阶段仅适合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化供给模式,表现出较为依赖基础性体育公共服务的特点。为此,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就生活方式变迁中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供给理念偏差,公职人员服务意识淡薄;(2)供给方式一刀切,忽视因地制宜的差异化供给内容,存在路径依赖问题;(3)供给主体单一,多元化供给机制不健全;(4)体育宣传不到位,农民体育认知较为淡泊;(5)供给流程缺少维护、监管、评价体系。最后,作者提出如下优化路径和相关的对策及建议:(1)重新审视政府职能部门的角色和义务;(2)分阶段,分层次,递进式提高农村体育公共服务针对性和时效性;(3)引入社会资本,扩宽供给主体和供给渠道。;(4)加强农村体育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体育认知能力;(5)加强监管,重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新体系等;旨在为新型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及该领域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