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要素的不相协调是目前制约我国区域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些问题在我国山区、贫困区和生态屏障区显得尤为突出。通过综合评价区域人口发展的自然环境基底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可以有效调控人口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引导人口在空间上的有序流动与适度集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通辽市为研究区,以乡镇为研究单元,从人居环境适宜性、资源承载力、经济发展水平3个方面构建了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值法的综合指数法分别计算了各乡镇的人居环境指数、经济发展指数等;结合多因素综合评定法、空间叠置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划分出了通辽市4类人口发展功能区,并用ArcGIS对分区结果进行了可视化表达;最后,针对各类型区人口发展的特点,结合通辽市生态环境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应用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适度人口理论等,详细阐述了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的原理与方法,明确了人口发展功能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分区方法,解决了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的理论依据问题。(2)基于通辽市的生态问题以及社会发展问题,有针对性地选取了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了相关分析模型,解决了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的方法问题;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构建了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的判别方法体系,解决了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的技术问题。(3)依据通辽市不同乡镇人居环境适宜性、资源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等指标,采用基于ArcGIS的多因素空间叠置分析和基于SPSS的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划分出通辽市4类人口发展功能区,并针对各区域生态环境、人口发展特点,提出了差别化的分区引导策略。(4)通辽市中部平原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最优,西南部低山丘陵区次之,北部高山区最差;通辽市土地资源情况很不容乐观,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呈现南北盈余、中部超载的状态;草地资源正处于牲畜数量过多而草场质量不断下降的恶性循环;通辽市水资源以地下水为主,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是制约通辽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通辽市重点乡镇的经济带动及辐射能力比较薄弱,经济低迷是各乡镇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5)通辽市人口发展功能区特点如下:①通辽市人口发展功能区主要由人口疏散区以及人口稳定区构成,其次是人口适度集聚区和人口限制区。②通辽市人口限制区以阿日昆都楞镇、巴雅尔吐胡硕镇等山区乡村为主,自然环境不适宜人类长期居住,未来应积极推进人口退出计划,以保障生态安全。③通辽市人口疏散区以阿古拉镇、扣河子镇等一般性乡镇为主要形态,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对失衡,未来人口发展应以疏散为主,适度做点状集中。④通辽市人口稳定区以金宝屯镇、保康镇等一般镇和重点镇为主要形态,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对协调,但发展空间不大,未来人口发展应相对集中,适度接纳转移人口。⑤通辽市人口适度集聚区以辽河镇、大林镇等旗县驻地和重点镇为主要形态,人口与资源环境基本协调,人口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未来应提高人口集聚度,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