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ang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要素的不相协调是目前制约我国区域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些问题在我国山区、贫困区和生态屏障区显得尤为突出。通过综合评价区域人口发展的自然环境基底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可以有效调控人口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引导人口在空间上的有序流动与适度集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通辽市为研究区,以乡镇为研究单元,从人居环境适宜性、资源承载力、经济发展水平3个方面构建了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值法的综合指数法分别计算了各乡镇的人居环境指数、经济发展指数等;结合多因素综合评定法、空间叠置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划分出了通辽市4类人口发展功能区,并用ArcGIS对分区结果进行了可视化表达;最后,针对各类型区人口发展的特点,结合通辽市生态环境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应用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适度人口理论等,详细阐述了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的原理与方法,明确了人口发展功能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分区方法,解决了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的理论依据问题。(2)基于通辽市的生态问题以及社会发展问题,有针对性地选取了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了相关分析模型,解决了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的方法问题;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构建了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的判别方法体系,解决了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的技术问题。(3)依据通辽市不同乡镇人居环境适宜性、资源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等指标,采用基于ArcGIS的多因素空间叠置分析和基于SPSS的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划分出通辽市4类人口发展功能区,并针对各区域生态环境、人口发展特点,提出了差别化的分区引导策略。(4)通辽市中部平原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最优,西南部低山丘陵区次之,北部高山区最差;通辽市土地资源情况很不容乐观,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呈现南北盈余、中部超载的状态;草地资源正处于牲畜数量过多而草场质量不断下降的恶性循环;通辽市水资源以地下水为主,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是制约通辽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通辽市重点乡镇的经济带动及辐射能力比较薄弱,经济低迷是各乡镇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5)通辽市人口发展功能区特点如下:①通辽市人口发展功能区主要由人口疏散区以及人口稳定区构成,其次是人口适度集聚区和人口限制区。②通辽市人口限制区以阿日昆都楞镇、巴雅尔吐胡硕镇等山区乡村为主,自然环境不适宜人类长期居住,未来应积极推进人口退出计划,以保障生态安全。③通辽市人口疏散区以阿古拉镇、扣河子镇等一般性乡镇为主要形态,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对失衡,未来人口发展应以疏散为主,适度做点状集中。④通辽市人口稳定区以金宝屯镇、保康镇等一般镇和重点镇为主要形态,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对协调,但发展空间不大,未来人口发展应相对集中,适度接纳转移人口。⑤通辽市人口适度集聚区以辽河镇、大林镇等旗县驻地和重点镇为主要形态,人口与资源环境基本协调,人口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未来应提高人口集聚度,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其他文献
人口数据空间化实现了表达人口信息的载体由行政单元向格网转换。人口空间数据数据可以克服以行政单元为单位的人口信息表达的难以进行空间分析、空间分辨率低等缺点,便于实现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造成人类对土地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出现了很多土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导致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例如温室效应、
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的省会,自2012年以来就深受雾霾天气的困扰,特别是秋冬季节重污染天气现象的频繁出现,严重影响到了当地人民的正常出行、健康和生活,大气污染问题广受关注。为进一步考察石家庄的大气污染现状,本文以石家庄市作为研究区域,选取2015年作为此次研究的基准年,搜集各类污染源的活动水平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和经验公式法,建立了石家庄市2015年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包括:(1)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