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词属于虚词的一种,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它与实词结合,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与之相关的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介词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是汉语语法词类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类别,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在汉语发展的过程中,介词也随之不断发展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要梳理介词演变的脉络,揭示介词发展的内在规律,离不开大量的专书研究的成果。
《增一阿含经》译于东晋,这恰恰是汉语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保存下来的中土文献较少。另一方面,书面语和口语开始分离,中土文献仿照上古汉语,无法全面体现中古汉语发展的客观情况。与之相对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大量佛经被译为汉语,出于传播佛法和宣扬教义的需要,汉译佛经大多采用浅显通俗、易为大众所接受的语言,口语化程度较高。《增一阿含经》全经近45万字,篇幅宏大,内容丰富,接近于当时的口语,是我们研究中古汉语的宝贵资料。
本文以《增一阿含经》的介词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介词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对介词使用情况进行细致地描写和分析,同时,通过与各个时期文献资料中介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以期了解中古时期汉语介词使用的概况,为汉语史、汉语介词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论文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选题的缘由、介词研究的现状、介词的判定和分类、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按照介词的语法意义将介词分为五类,对《增一阿含经》中出现的35个介词进行归类,并对其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逐一进行描写和分析,其后附统计数据图表,对介词使用情况进行直观反映。第三部分对处所类介词的“自”、“由”、“从”进行历时比较考察,探索其发展演变的规律。第四部分为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