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灰石材料的合成及对铀(Ⅵ)性能吸的附研究

来源 :东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c-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核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铀进入环境中,由于铀具有重金属毒性和放射性,会严重危害动植物和人类健康。此外,铀资源的短缺对核电站的发展是一个挑战性的难题。因此开发高效的从放射性废水中分离富集铀的技术具有重大意义。吸附法因具有经济、高效等优点成为处理含铀废水的重要方法,寻找吸附容量高、选择性强、吸附速率快的吸附剂是最关键的问题。  磷灰石材料具有来源广、价格低廉、吸附容量大、在水中稳定性好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重金属吸附材料。本文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羟基磷灰石、氟磷灰石和碳羟基磷灰石三种最典型的磷灰石材料,通过XRD、ATR-FTIR、SEM、N2吸附-脱附曲线等方法对合成材料的相成分、形貌和粒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溶液pH、震荡时间、铀浓度和温度等因素对三种磷灰石材料吸附铀性能的影响;利用准一级动力学和准二级动力学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将实验数据对Langmuir和 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进行了拟合;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了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  以Ca(NO3)2·4H2O和P2O5为钙源和磷源,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纳米HAP粉体,该材料对铀有很好的吸附能力。溶液pH对吸附影响显著,在pH为3.5时,吸附容量最大。等温吸附研究表明,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较好的描述吸附过程,吸附为单层吸附,理论单分子层饱和吸附容量高达1250.1 mg·g-1,动力学研究表明,实验数据更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即吸附主要受化学作用控制;通过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可知,吸附过程为自发和吸热的。  通过溶胶凝胶法以Ca(NO3)2·4H2O、P2O5和NH4F为原料合成了FA纳米材料,该材料对铀也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在pH为3.5时吸附效果最好,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这表明吸附主要受化学作用力控制且为单分子层吸附,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的值表明吸附为自发吸热过程。  以Ca(NO3)2·4H2O、NH4HCO3和(NH4)2HPO4为前驱反应物,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CHAP纳米材料,其对溶液中的铀吸附容量非常可观。pH对吸附影响明显,pH为3.5时吸附效果最好,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较好的描述吸附过程;热力学研究表明,CHAP纳米材料对铀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过程。  研究表明,制备的HAP、FA、CHAP纳米材料对溶液中的铀均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它们对铀的吸附能力大小如下:CHAP>HAP>FA,这主要是由比表面积和吸附机理决定的。
其他文献
过渡金属催化反应在有机合成领域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通过该类型反应可以构建碳氢、碳碳、碳氮、碳氧、碳硫等键,可以合成多种复杂的活性药物中间体和手性有机分子。在过渡金属催化反应中,手性氮膦配体的应用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设计合成出一种结构新颖、容易制备、高活性的氮膦配体,且能与过渡金属螯合来催化反应时具备高选择性,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本论文针对这一难题,展开了研究工作,合成了一类以天然樟脑为主要
该文由七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氨基酸的基本性质,制备分离的方式及分析方法,重 点介绍了疏水作用在分离中性氨基酸上的应用.第二章研究了大孔磺酸树脂对氨基酸盐溶液的脱盐性
该文用苯乙烯(St)甲基丙稀酸甲酯(MMA)、丙稀酸乙酯(EA)、丙稀酸(AA)或甲基丙稀 酸(MAA)为单体,以双甲基丙稀酸乙二醇酯(EGDMA)为交联剂,进行了交联或不交联的三元种子乳液共
该文立足中国的国情,采用间接电氧化法对氟代苯甲醛系列产品的合成其规律进行了研究.该文分别研究了以Mn/Mn作媒质和以Ce/Ce作媒质间接电氧化合成氟代苯甲醛.研究了两种媒质
该论文主要进行了两部分工作的研究:一部分是微波辐射下染料等有机化合物的固态合成,另一部分是手性催化剂作用下联萘酚的不对称合成.
该论文介绍了从低交联凝胶型的苯乙烯-二乙烯共聚物进行后交联反应制备一种新型的多孔的高分子吸附剂.这样制得的后交联吸附树脂是一种非常引人注意的吸附材料,它具有很高的
锂锰氧化物因其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安全无污染,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锂离子电池阴极材料.该文首次研究一种在特殊生长环境中形成的天然锰矿-锰结核作为锂离子电池阴极材料
该论文首次采用量子化学第一性原理的从头算和密度泛函方法对H/Pt电极界面吸附系统及其振动光谱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摘要如下:1.基于密度泛函杂合方法B3LYP法,研究人
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生物样品前处理方法——安瓶法,并通过安全性实验、空白情况实验等对安瓶法的应用条件进行了验证.安全性实验证实,安瓶法能够应用于较高的温度和压力(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