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于195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埃里森生前所发表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自问世以来,在美国社会乃至世界文学界都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并被誉为划时代的小说,被称为反映美国现代黑人生活的一部史诗。小说围绕着一个黑人青年展开叙述,向读者讲述了主人公从南方到北方,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经历——从一个南方黑人学校的大学生,到在纽约的油漆厂做工人时的遭遇,再到在哈莱姆区的经历,通过这一系列的冒险,最终探寻到自我身份认同的故事。主人公“我”全程无名无姓,贯穿始终,“我”是美国社会中白人赤裸裸的殖民主义剥削下黑人的一个代表和缩影,极具代表性和象征意义。而小说中蕴含的丰富的殖民主义因素来自于隐形的,“看不见的”后殖民主义剥削。本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拉尔夫·埃里森其人以及对《看不见的人》进行介绍;对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综述。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本文以后殖民文化批判理论为视角展开讨论,以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和法侬的种族创伤为切入点,以霍米·巴巴的混杂理论和第三空间理论为支撑,通过分析被边缘化的黑人青年探寻自我身份的经历,分析在后殖民语境下黑人双重身份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黑人自我身份建构的方法:认同与融合。本文围绕小说主人公追寻自我身份认同的经历,对主人公一步步失去自我进行阐释与分析,在细致分析主人公殖民创伤症状后,借助创伤理论剖析主人公创伤产生的根源。通过对拉尔夫·埃里森在作品中对于黑人的人性问题进行的全新的、富于启发性的探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黑人的人性不是永恒不变的固定本质,而是在一代又一代黑人的努力中不断建构的结论。同时本文讨论了作品中的成长主题,进一步探讨殖民创伤的治愈问题。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来看,主人公所遭受创伤根源在于话语权被剥夺,殖民者强制实施的文化霸权主义以及殖民地人民个体身份的丧失。而殖民创伤的愈合方式则包括削弱种族主义,否定黑人同化以及倡导文化多元性和建立无国界世界。结语部分指出本论文所讨论的三个主题都围绕着“人性”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本论文所指的人性是自我在寻求生命的存在意义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人无限可能性,个人意识的觉悟以及对个人存在价值和社会责任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