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胃神经内分泌癌(包括胃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疾病特点,免疫组化,预后情况等因素,探讨分析各项因素之间以及不同类型胃神经内分泌癌与各项因素之间的联系。方法:严格按照纳入以及排除的标准,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09年11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223例胃神经内分泌癌(包括胃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中筛选出病例资料齐全、诊疗记录详细、相关检查、化验等指标齐全完善的73例符合研究内容的患者资料,统计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主诉,疾病进展过程,入院及出院诊断,诊疗经过,临床症状,详细影像学检查资料,病理活检资料,包括AE1/AE3、Ki67、Syn、CGA、CDX2、CD56等指标以及病理活检中的淋巴转移、网膜转移、脉管转移、神经侵犯等情况,胃神经内分泌癌详细的TNM分期,肿瘤发病部位,大小,入院后具体的治疗情况,包括手术方案,放化疗方案,以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情况,术后及放化疗后相关化验、检查、复查等指标。患者随访并记录出院后病情变化,死亡患者详细记录死亡时间,年龄,死亡原因,出院后并发症、肿瘤转移等情况。运用相关统计学分析比较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临床资料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入组患者中,男性58例,占总数79.45%,女性15例,占总数20.55%,男女比例3.81:1。年龄31-82岁,平均年龄为60.25岁,其中,男女的发病年龄都集中在50-69岁之间。该年龄段患者共52例,占总数71.23%,其中男性患者40例,占总数54.79%,女性患者12例,占总数45.21%。男性比例高于女性比例,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73例胃神经内分泌癌位于贲门33例(45.21%),位于胃体22例(30.14%),位于幽门18例(24.65%),贲门发病率最高,其中男性29例(87.88%),女性4例(12.12%);胃体发病率次之,其中男性15例(68.18%),女性7例(31.82%);幽门发病率较低,其中男性14例(77.78%),女性4例(22.22%)。各发病部位男性比例均高于女性比例,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原发部位患者的首发症状各不相同。无功能性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72例,表现为肿瘤生长导致的局部症状(如腹痛、上腹不适、进食困难、恶心呕吐等),以及肿瘤活动导致的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等);仅有1例患者为有功能性胃神经内分泌癌性状,表现为类癌综合征当中的腹泻症状。4.肿瘤形态及大小多样,(行胃癌切除术患者依据术后病理检查进行分类,未行手术治疗患者依据内镜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分类)。溃疡型64例(87.67%),浸润型4例(5.47%),结节型5例(6.65%)。瘤体大于2cm*2cm者55例,瘤体小于2cm*2cm者18例。5.肿瘤的脉管及神经侵犯以病理报告为主,仅脉管侵犯23例(31.51%),仅神经侵犯4例(5.47%),同时侵犯脉管及神经22例(30.14%),未侵犯脉管及神经14例(19.18%)。6.肿瘤的网膜及淋巴转移以病理报告为主,仅网膜转移23例(31.51%),仅淋巴转移52例(71.23%),同时出现网膜及淋巴转移6例(8.22%),未出现网膜及淋巴转移2例(2.74%)。7.依据2010年WHO消化系统胃神经内分泌肿瘤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0期、I期、II期各1例,III期39例,IV期31例。依据肿瘤侵犯深度的T分期:Tis期(原位癌)1例,T1期(肿瘤侵犯粘膜固有层或浆膜下层)1例,T2期(肿瘤侵犯肌层)2例,T3期(肿瘤侵犯浆膜层)27例,T4期(肿瘤侵犯邻近组织结构)36例,Tx期(无法评定)6例。依据肿瘤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的N分期:N0期(无区域淋巴结转移)15例,N1期(1~2个区域淋巴结转移)21例,N2期(1~2个区域淋巴结转移)12例,N3期(3个及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17例。Nx期(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7例。依据肿瘤有无远处转移情况的M分期:M0期(无肿瘤远处转移)46例,M1期(有肿瘤远处转移)27例。其中以肝转移最多(13/27)。可以看出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初治时,以血性转移至肝脏最多见。8.依据2010年WHO胃癌病理分类标准分类将73例患者分为G-NECs及G-MANECs,其中G-NECs47例(64.38%),其中贲门癌21例,胃体癌15例,幽门癌11例。G-MANECs26例(35.62%),其中贲门癌12例,胃体癌8例,幽门癌7例。9.73例患者中AE1/AE3阳性67例(91.78%),阴性6例(8.22%);CAM5.2阳性40例(57.79%),阴性33例(45.21);CDX2阳性20例(27.40%),阴性53例(72.60%);Syn阳性67例(91.78%),阴性6例(8.22%);CGA阳性48例(56.75%),阴性25例(34.25%);Ki67大于20%59例(80.82%),小于20%14例(19.18%);CD56阳性22例(30.14%),阴性51例(69.86%)。47例NECs患者中AE1/AE3阳性42例,阴性5例;CAM5.2阳性21例,阴性26例;CDX2阳性13例,阴性34例;Syn阳性41例,阴性6例;CGA阳性31例,阴性16例;Ki67大于20%38例,小于20%9例;CD56阳性10例,阴性37例。26例MANECs患者中AE1/AE3阳性23例,阴性2例;CAM5.2阳性20例,阴性6例;CDX2阳性7例,阴性19例;Syn阳性26例,阴性0例;CGA阳性17例,阴性9例;Ki67大于20%20例,小于20%0例;CD56阳性13例,阴性13例。可见CAM5.2、CD56阳性率与G-NECs病理分类有关,MANECs患者的CAM5.2、CD56阳性率高于NECs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10.73例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中,单纯手术治疗37例,手术加术后化疗19例,新辅助化疗加手术1例,手术加术后放化疗1例,行单纯化疗10例,仅对症治疗1例,放弃治疗2例。所有手术治疗患者中,毕I式手术10例,毕2式手术6例,R-Y式手术33例,姑息手术5例,扩大根治术5例。开腹手术53例,腹腔镜手术5例。所有进行化疗治疗的31例患者中,行术后化疗19例,行姑息化疗10例,行新辅助化疗1例,行术后联合放化疗1例。主要的化疗方案有顺铂+依托泊苷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奥沙利铂+替吉奥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方案等。仅有一例行放疗治疗,具体放疗方案为:右上纵膈转移病灶+前纵膈转移病灶+颈部转移病灶共计DT:60GY/30次/43天。11.7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18年3月16日。73例患者中17例仍在世,56例已病故。其中3例患者于住院期间因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患者于出院后次日因术后多器官衰竭死亡,余52例于出院后1个月至3年内死于肿瘤转移等并发症。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受相关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Ki67指数对患者的生存情况有影响(P<0.05),尚不能说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Syn阳性率、CGA阳性率、淋巴转移、脉管浸润、网膜转移、神经侵犯等因素对患者的生存情况有影响(P>0.05)。结论:1.胃神经内分泌癌可在各个年龄段发病,50岁以后显著增加,50~70岁最为集中。2.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发病症状、体征多不典型,多为无功能性症状,部分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可出现以类癌综合征为表现的临床症状,但比例很低。3.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即使姑息性手术对延长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也有显著意义。针对胃神经内分泌癌的化疗方案尚不明朗,其与胃肠道腺癌的化疗方案无差异,化疗后的效果尚待考证。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放疗治疗临床应用极少,缺乏大样本的研究。4.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生存情况不受发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肿瘤病理类型,临床症状等因素影响,Ki67阳性指数、治疗方法可影响患者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