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轮虫和枝角类是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食性相近,生活史相似,在二者共存的条件下,必然会因有限的食物而产生竞争。种间竞争机制以及结局一直是种群生态学所研究的热点。轮虫和枝角类一直是研究的模式生物。本文以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个体大小和种群增长率都存在差异的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姊妹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萼花臂尾轮虫的克隆多样性、多刺裸腹溞竞争压力下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结构的快速变化,以及不同食物密度和多刺裸腹溞起始密度下萼花臂尾轮虫和多刺裸腹溞的种间竞争结局。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用采自芜湖市西洋湖水体中的11个萼花臂尾轮虫克隆为研究对象,以密度分别为1.0×106、2.0×106和4.0×106 cells/ml的斜生栅藻(Scenedemus obliquus)为食物,在(25±1)℃下,应用群体累积培养法研究了种群增长参数的克隆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食物密度、克隆以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密度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在三个食物密度下,克隆5的种群增长率较大且在4.0×106 cells/ml的条件下克隆5的种群最大密度最高,克隆1在三个食物密度下的平均混交率均最低,在1.0×106 cells/ml食物密度时克隆7的平均受精率最大。当食物密度为4.0×106cells/ml时大部分克隆轮虫均具有较高的种群增长率和较大的最大种群密度。因而,在大规模的生产实践中,应首选克隆5和4.0×106 cells/ml的斜生栅藻密度。⑵以2.0×106 cells/ml的斜生栅藻为食物,在25℃以及1、2和3 ind./5ml的多刺裸腹溞竞争压力下,研究了萼花臂尾轮虫姊妹种SA、姊妹种SB以及由两者所组成的种复合体的数量动态;通过轮虫COI基因的扩增、序列测定和分析,研究了培养过程中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结构的时间变化。结果显示,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结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快速的变化。当多刺裸腹溞密度分别为1、2和3ind./5ml时,第3天,姊妹种SA所占的比例依次为76.7%、73.3%和73.3%;第5天,姊妹种SA所占的比例依次为73.3%、63.3%和63.3%;第7天,姊妹种SA所占的比例依次为67.6%、53.3%和50%;第9天,姊妹种SA所占的比例依次为56.7%、47.7%和50%。培养前5天姊妹种SA在种复合体中占有的明显优势地位可归因于其较慢却较持久的种群增长(单独和多刺裸腹溞培养时具有较低的种群增长率和较高的最大种群密度),而培养后5天姊妹种SA优势地位的消失可能与其较高浓度的代谢产物的自毒作用和较大的多刺裸腹溞竞争压力有关。⑶以2.0×106 cells/ml的斜生栅藻为食物,在25℃下,研究了起始密度分别为0.2、0.4和0.6 ind./5ml的多刺裸腹溞与萼花臂尾轮虫姐妹种SA、姐妹种SB以及由两者所组成的种复合体之间的竞争。结果显示,三个多刺裸腹溞起始密度之间,轮虫最大种群密度在0.2 ind./5ml的多刺裸腹溞起始密度下最高,在0.6 ind./5ml的多刺裸腹溞起始密度下最低;种群混交率在0.2 ind./5ml的多刺裸腹溞起始密度下最低,0.6 ind./5ml的多刺裸腹溞起始密度下最高。起始密度为0.6 ind./5ml的多刺裸腹溞种群增长率最高,起始密度为0.2 ind./5ml的多刺裸腹溞种群增长率最低。三个轮虫种群组成之间,姊妹种SA的种群增长率和最大种群密度较高,而姊妹种SB的较低。姊妹种SB竞争作用下多刺裸腹溞的种群增长率和最大种群密度均高于姊妹种SA竞争作用下的种群增长率和最大种群密度。上述结果表明,姊妹种SA比姊妹种SB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