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MRI测量子宫内膜癌病变大小与术后的对照研究目的:比较磁共振T2加权像(T2WI)和弥散加权像(DWI)定性诊断子宫内膜癌敏感性的差别和定量测量癌灶大小准确性的差别。探讨术后病变实际大小和病理级别对T2WI和DWI评估子宫内膜癌肿瘤大小能力的影响。研究肿瘤异质性是否影响DWI测量子宫内膜癌病变大小的准确性。方法:纳入行子宫根治术且术前1周内接受盆腔MR检查的34例子宫内膜癌病人。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比较术前MRI的T2WI和DWI定性诊断子宫内膜癌敏感性和定量测量病变大小(纵向径线和水平径线)准确性的差别。根据术后肿瘤本身大小和病理级别(G)不同将34例患者分为大病变组和小病变组、G1组和G2+3组,在亚组内定量比较术前T2WI和DWI所测量病变大小与术后所测量病变大小的差别,以确定术后肿瘤本身大小和病理级别是否影响T2WI和DWI测量子宫内膜癌病变大小的准确性。选择ADC值作为肿瘤微观病理特征的标志,测量癌灶不同区域的ADC均值和ADC间距值,并比较其差异,以探索肿瘤异质性是否影响DWI测量子宫内膜癌肿瘤大小的准确性。结果:T2WI结合DWI定性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97%)高于T2WI单独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85%)(P=0.046)。T2WI所测得病变大小(纵向径线=3.90cm;水平径线=2.88cm)和术后大小(纵向径线=4.00cm;水平径线=3.06cm)无统计差别(P纵向径线=0.579;P水平径线=0.261),DWI所测得病变大小(纵向径线=3.01cm;水平径线=2.54cm)小于术后大小(P纵向径线=0.002;P水平径线=0.002)。在低病理级别(G1)和小病变(定义为术后肿瘤最大径线<3cm)组中,T2WI和DWI所测得癌灶大小与术后大小均无差异;在高病理级别(G2、G3)和大病变(定义为最大直径>3cm)肿瘤组中,T2WI所测得癌灶大小与术后仍无差别,而DWI测得癌灶大小小于术后大小。肿瘤不同区域的ADC均值和ADC间距值均自肿瘤中心区向边缘区逐渐增大。结论:DWI可提高MRI定性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高,有助于发现早期体积微小的癌灶,但因肿瘤异质性的存在,DWI测量子宫内膜癌病变大小的准确性受限,并且异质性越明显其准确性越低。所以应用MRI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病变大小时推荐使用T2WI,而非DWI。第二部分3.0T多模态MRI漏诊和误分期子宫内膜癌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目的: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MRI漏诊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及错误判断其FIGO分期(2004年国际妇产科联盟制定的分期)的原因,探索可提高MRI诊断准确性的影像学征象和方法。方法:纳入2015年11月至2017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术后病理证实为EC的62例病人,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统计术前MRI诊断EC、判断EC FIGOⅠ期、Ⅱ期的准确率,重点从病变大小、病变形态、宫腔内是否合并血肿的角度逐一病例分析MRI漏诊EC的病变特征。从病变部位、宫体是否合并腺肌症或(和)肌瘤角度分析MRI错误判断肌层受累深度的原因,利用卡方检验比较错误判断肌层受累组与正确组间宫角处病变所占比例及合并腺肌症或(和)肌瘤比例的差别。分别从附件是否显影清晰、宫旁是否形成异常结节或血管的角度逐一病例分析MRI漏诊附件受累、宫旁受累的原因。结果:MRI诊断EC的准确率为91.9%,诊断FIGOⅠ期、Ⅱ期的准确率分别为76.6%、100%。MRI确诊的最小病变径线为1.0cm,小于1.0cm的EC MRI均漏诊,另MRI漏诊两例大于1.0cm的病变,其一病变宫腔内合并血肿,另一病变为平坦型病变。MRI错误判断肌层受累组内宫角处病变所占比例(72.7%)高于确诊组(30.6%)P=0.01,合并腺肌症或(子宫肌瘤)的比例(45.5%)与确诊组(52.8%)无差别。MRI漏诊附件受累的病变中其输卵管均未扩张,输卵管、卵巢均未见显影。漏诊宫旁受累的病变中其子宫浆膜面均完整,未见宫旁异常结节或血管。结论:微小病变、平坦型病变以及宫腔内血肿是导致MRI漏诊EC的主要原因,DWI和DCE可提高MRI诊断EC的敏感性。MRI判断宫角处肌层受累深度的准确性较低,而腺肌症和子宫肌瘤不影响MRI判断肌层受累的准确性。输卵管显影不清是导致输卵管受累漏诊的原因,人为将输卵管扩张提高输卵管的显示率,可能提高输卵管受累诊断的敏感性。受累宫旁不形成转移癌灶结节或肿块是宫旁组织受累漏诊的原因,宫旁异常增多的血管可作为宫旁受累的间接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