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凋亡,如同炎症和坏死,是多种类型肝损伤中的重要表现,但其在肝脏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本文通过观察DMN诱导小鼠实验性肝损伤过程中肝脏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变化以及血清IL-18、肝脏FasmRNA、TNF-αmRNA的表达,初步探讨DMN诱导小鼠肝损伤的病理和分子机制以及IL-18、Fas、TNF-α在本型肝损伤中的意义。 实验以0.1%DMN反复注射BALB/c小鼠腹腔来诱导肝损伤模型,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第1、3、5次注射后2天及第5次注射后14天的每例存活小鼠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及凋亡程度,并测定其血清IL-18及肝脏FasmRNA、TNF-α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第1次注射后2天,即可见较多肝组织细胞凋亡,并不伴随明显的炎症和坏死。随着注射次数的增加,凋亡及炎症损伤并存且逐渐加重。血清IL-18、肝脏FasmRNA及TNF-αmRNA的表达皆随着炎症活动程度的增加而增强,其中,仅FasmRNA的表达与凋亡程度呈明显正相关。FasmRNA与IL-18的表达亦呈正相关。损伤恢复期内,TNF-αmRNA的下降较FasmRNA相对缓慢。 实验提示:凋亡在本型肝损伤中起到一定的启动作用。IL-18具有显著的促炎症特性,Fas系统与DMN诱导的肝脏细胞凋亡关系密切,Fas系统与IL-18的效应之间存在正反馈途径,此途径在加重加速肝损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促炎症效应,内源性TNF-α可能具有抑制过度凋亡、促进组织修复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