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研究以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指标CD62p作为切入点,建立早期脂肪肝大鼠模型,动态观察高脂性大鼠早期脂肪肝血浆CD62p的表达,探索早期脂肪肝、血小板活化与血瘀证的关系。从“血瘀”角度阐明早期脂肪肝的中医证治规律,为中医临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提供理论依据,亦为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SD雄性大鼠16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A组50只,正常B组20只,模型A组50只,模型B组20只,用药组20只。于4、6、8周末随机剖杀正常A组、模型A组大鼠各10只。第8周末开始予正常B组、模型B组生理盐水灌胃,用药组予膈下逐瘀汤灌胃,灌胃量为1ml/200g,每日1次。于10、12周末剖杀5组大鼠各10只。分别于5个时间点称取大鼠体重、抽取大鼠血样后剖取肝组织后,称取大鼠肝湿重,计算肝/体比指数。做肝脏病理切片观察大鼠肝细胞脂肪变化判断模型复制成功与否。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5个时间点的大鼠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CD62p)的含量,同时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脂、肝脂、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结果]1.一般情况:前4周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进食情况正常,模型组较为活跃。第5周后模型组进食量及体重增加较快,活动情况不及正常组,毛色偏暗。第8周末后模型组体重增长放缓,毛色暗,行动较为迟缓,用药组毛色趋于正常。大鼠体重持续增高,6周末模型组大鼠体重高于正常组(P<0.05)。6周末模型组大鼠肝湿重高于正常组(P<0.05)。模型组大鼠的肝体比随时间的推移而递增。6、8周末模型组大鼠肝指数较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形态学改变:模型组大鼠4周末少量肝细胞出现体积增大和脂肪变性,6周末一定量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8周末大量肝细胞脂肪变性,体积增大,肝细胞胞浆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严重者空泡融合将细胞核挤向胞膜下。出现典型性的脂肪性变,早期脂肪肝模型复制成功。10周、12周上述病理特征更加明显,尤其第12周末模型组大鼠肝细胞明显肿大,呈黄色,中央静脉周围脂肪病变明显,胞浆疏松呈网状、半透明(胞浆疏松化),严重者胞浆几乎完全透明(气球样变)。用药组10、12周末有一定量的肝细胞有脂肪空泡,与模型组相比明显有所减轻。3.生化指标:大鼠肝脂含量4、6、8、10、12周末模型组较正常组高(P<0.05);10、12周末用药组较模型组低(P<0.05)。模型组大鼠血脂随造模时间逐渐升高。大鼠血脂6、8、10、12周末模型组较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周末用药组较模型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末用药组较模型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随造模时间逐渐升高。6周末、8周末、10周末、12周末模型组较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周末膈下逐瘀汤组较模型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末用药组较模型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血小板聚集率随造模时间递增。10周末、12周末模型组较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周末、12周末用药汤组较模型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血浆CD62p4周末、6周末、10周末、12周末模型组较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末模型组较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周末、12周末膈下逐瘀汤组比模型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高脂饲料诱导的早期脂肪肝模型大鼠在8周末出现典型性的脂肪肝病理变化。2.早期脂肪肝模型大鼠血浆CD62p的表达随肝脏脂肪变性的加重而递增,表明早期脂肪肝和血小板活化有关。3.早期脂肪肝模型大鼠血小板聚集率随肝脏脂肪变性的加重而升高,表明早期脂肪肝可能存在血瘀证。膈下逐瘀汤介入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含量明显减少,佐证了早期脂肪肝可能存在血瘀证的假设。4.早期脂肪肝模型大鼠用膈下逐瘀汤灌胃后,血脂、肝脂、血小板聚集率、谷丙转氨酶明显降低,血浆CD62p的表达也受到抑制,表明活血化瘀的方药对治疗早期脂肪肝有很好的疗效。临床上可应用活血化瘀法介入早期脂肪肝的治疗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