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是英国20世纪著名小说家,其作品以含蓄隐晦、言辞扑朔迷离而著称,正如拉什迪所说,“在小说平静压抑的表面下尽是暗潮慢慢涌现”。石黑一雄的双重文化身份使其小说带有对日本的追忆,呈现出“流亡”特点。作者通过不断追寻记忆,力图摆脱“流亡”身份。诺贝尔文学评委会将其创作母题归纳为“记忆、时间和自我欺骗”,并称“石黑一雄的小说以巨大的情感力量,揭露了我们与世界联系的虚幻之下的深渊。” 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是英国20世纪著名小说家,其作品以含蓄隐晦、言辞扑朔迷离而著称,正如拉什迪所说,“在小说平静压抑的表面下尽是暗潮慢慢涌现”。石黑一雄的双重文化身份使其小说带有对日本的追忆,呈现出“流亡”特点。作者通过不断追寻记忆,力图摆脱“流亡”身份。诺贝尔文学评委会将其创作母题归纳为“记忆、时间和自我欺骗”,并称“石黑一雄的小说以巨大的情感力量,揭露了我们与世界联系的虚幻之下的深渊。”
本篇论文以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浮世画家》两部小说为研究对象,探究流亡身份与日本记忆的关系。
论文除引言和结语部分外,分为三章。第一章结合石黑一雄生平事迹,探讨了作为拥有两种文化背景的石黑一雄,留存血液里的日本记忆是如何与现实“杂交”,痕迹又是通过怎样方式呈现。石黑一雄一直以“国际主义作家”自诩,但总是避免不了寻找自我身份的归属,所以愈加加重了“流亡”身份的特点。第二章以《远山淡影》《浮世画家》为中心,选择“童年创伤记忆”、“战争文化创伤”作为分析创伤主题的切入点,讨论外部社会环境与家庭内部环境对主人公所产生创伤的影响,以及作者借助小说呈现出的“流亡”身份与日本记忆。第三章主要讨论了石黑一雄通过不可靠叙事、时空交错两种叙事策略,将片段式日本记忆立体呈现,表现出创伤书写带来的朦胧而清晰、清新,诗意又孤独压抑的阅读美感。也正是这种写作方式,使日本记忆和“流亡身份”的表达互为表里,别具一格。
其他文献
2019年12月11日,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宣布停止运作,这是上诉机构成立20多年来第一次停摆。上诉机构瘫痪后,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也随即失去了强有力的约束,各成员国之间的争议案件也相应被“搁浅”,这极大冲击以多种条约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全球贸易秩序由此陷入危机困境。《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以下简称“MPIA”)是WTO成员国中的参加方经过平等协商建立的一项临时应急安排,参加方可通过《多方临时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与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依赖关系日益增强,案涉间接征收的国际投资争端日益增多,而间接征收涉及巨额的征收补偿,故该问题日益引起国际投资法学界的普遍重视。目前,间接征收问题作为国际投资法领域一个十分重要且敏感的问题,国际社会仍然对间接征收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和认定标准。中国在立法与实践中对于间接征收问题虽有涉及,但一方面国内立法中《外商投资法》对间接征收没有进行正面的规定,另一方
外商投资作为世界经济中极为活跃的部分,为不断自由化的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国际投资规则的建立与完善也成为了全球经济活动的主流,因此,我国外资准入的理念必须紧跟国际经济规则与国际接轨。我国以往采用的正面清单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国家经济的高速开放发展。2013年中国首次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引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在外商投资领域进行大刀阔斧地法制改革,制定了外商投资领域的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实现了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的战略目标,农村贫困治理的中心产生转变,进入到相对贫困治理阶段,迈入了后扶贫时代,需从科学的角度治理农民贫困问题。而农村金融力量可以有效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顺利衔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因此,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也是让广大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村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二元化结构导致农村经济
当今的网络时代,衍生了很多新的言语交际方式,弹幕就是其中之一。网络视频平台的弹幕依托于网络环境和视频语境,是当今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网络视频平台的弹幕用语既有网络语言的共性,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本论文在收集爱奇艺、哔哩哔哩、斗鱼直播三个不同类型的视频平台1800条的语料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法、语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分析、统计、归纳和解释,从词汇、语法、语用、产生和传播的社会动因
林白作为上个世纪90年代女性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在经历了80年代诗歌创作的最初探索后,终于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寻找到创作的真正归宿。自从1994年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发表以来,评论界对于这个以独特手法创作小说的女作家饱含争议和讨论。林白站在女性的写作立场上,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女性意识的揣摩都是建立在对男权文化颠覆和消解的基础上,实现了从女性主义意义上鲜明的性别写作。在面对女性写作存在
本论文以文化寻根思潮中的寻根意识为内在线索,以张承志自我寻找的内在动因和心理嬗变为核心,对张承志20世纪80年代小说创作进行梳理,总体考察张承志在文化寻根中的特殊性,发掘其小说创作中独特的精神价值与审美内涵。 张承志特殊的成长背景、知青经历、民族身份、文化积累以及思维方式决定了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围绕着自我主体精神探寻而展开的。他对自我的精神世界进行挖掘与拷问,并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对其内在的精神动
东汉许慎所编着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运用六书理论对汉字进行析形、注音、释义的字典,为我国语言文字学史的奠基之作。但该书自东汉年间成书以来,历经一千多年的傅抄刊刻,谬误渐增,早已原貌有失。及至清代乾嘉年间,小学渐兴,“说文学”步入鼎盛时期,不少说文学家都将其研究重心放在对《説文》的订讹正误上,力求还原许书之本真。而其中成就最高者当属文字学家段玉裁,其所编撰的《说文解字
学者散文的概念自1960年代由余光中提出后,便引起了文学界、评论界的关注,逐渐被视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个重要分支。一般认为,所谓学者散文,是指由学者创作的、才情与理趣兼备、既具有文学的审美价值又具有学术的文化内涵的散文作品。被台湾文学界尊称为“永远的齐老师”的齐邦媛,一生倾注于中西文学的教学、研究,致力于推动台湾文学的发展和传播。其晚年创作的回忆录《巨流河》展现了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父(师)辈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