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nshe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形成了一系列有关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重要论述,将新时代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意义上升至新的战略高度,为培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现今步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面对新的目标任务,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根植爱国主义精神,将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更好地肩负起时代使命。开展爱国主义精神理论培育有助于涵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品格,助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从事爱国活动能力,养成相关实践技能和爱国行为。因此,推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新特征及新要求为背景,以国家与社会、学校、个人与家庭三个层面为脉络,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释放其磅礴伟力为价值遵循,基于对培育现状的分析,探索提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具体而言,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概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关于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相关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分析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内涵及特点,深入挖掘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关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论思想,研究了近代以来中国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实践经验,并探讨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为本文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的方式,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对回收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当前取得的成效,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是“原因分析”部分,针对上一部分提出的主要问题,结合当前的政策制度、社会环境、培育手段及大学生个人心理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成因分析。这两部分构成了本文的现实逻辑。第五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及落脚点,即对上述提出的问题给出解决对策,优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第五部分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协同育人的全方位视角展开,结合对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主要内容的科学理解以及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原则规律的把握,提出要营造社会环境,推动成风化人;丰富培育内容,深化内涵理解;优化培育形式,落实知行合一;强化主体意识,注重家风建设等方面的路径举措,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实效。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将学科核心素养纳入思想政治学科,强调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要通过强化辨析式教学来实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辨析式教学法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深化对教学知识的理解,更可以有效培育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有效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强大育人力量。除结语外,本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论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学位
20世纪初,作为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和战略“锁钥”,广昌曾经上演了一场场激烈的战斗。苏区时期,广昌是全红县,是第二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红军广大指战员和苏区人民群众不畏强敌、英勇抗争的精神永存青史,表现出的不怕牺牲、勇于胜利的可贵精神光照千秋。在当前党史学习教育中,重温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革命岁月,感受红军战士们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将再次洗礼党员干部的“灵魂”,达到“学史明理、学史
学位
<正>科技革命正引领新一轮的全球化,世界主要城市在此轮转型中积极布局,抢占高地。例如,进入数字化转型期后,波士顿不盲目推广技术创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呼吁市民参与,加强"市民关系管理",成就了开放式创新的格局。东京都政府成立了数字化服务局,负责统筹管理行政数字化相关事务。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宣布将于2021年推出"科技准证"(Tech.Pass)计划,以吸引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前往新加坡,进一步巩固新加坡
期刊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一方面要对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又要衔接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串联起青少年德育的整个阶段,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的重要任务,然而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评价息息相关,要想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巨大潜能,就必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评价水平,如此展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通过研究
学位
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体现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础性力量。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宏大视域提出,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这一思想蕴涵着劳动的谋生性与“生活的第一需要”性双重含义,“生活的第一需要”意义上的劳动是对谋生意义劳动的扬弃,但内在地包含谋生意义的劳动。谋生层面的劳动为人类生存提供必要的前提,而“生活的
学位
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促使我国农村劳动力实现空间上的转移。"农民农"作为出现在都市郊区农村的特殊群体,是城市化冲击下农业发展的补充形式。研究基于理性选择的理论视角,以南京市江宁区H镇的"农民农"为调查对象,利用深度访谈法和观察法收集资料,试图分析"农民农"选择离开家乡去往异地城市务农这一行为背后的动因。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农"是"理性人",他们通过向城市流动,实现职业及其社会经济地位的流动,是部分农民在
期刊
<正>“生本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现如今课堂教学要求培养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生本课堂则是实现此目的的强有力措施之一。以生为本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认识、理解、掌握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是学生全面参与、对新知识体系不断建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注意活化教材基础知识,激活学生自主意识,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期刊
幸福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价值追求和终极目的,有史以来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恒久不变的主题就是为了追求和实现全人类的幸福生活。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初心和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奋斗与幸福作为理论双核,围绕着“奋斗”和“幸福”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奋斗、为谁奋斗、谁来奋斗、如何奋斗、什么是幸福以及怎样实现幸福等一系列
学位
<正>在疫情防控初期的2020年,全国上下口罩短缺,中国共产党柳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这是柳州一以贯之的为民初心。2022年,由中共柳州市委宣传部和柳州日报社编写的《人民心——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一书出版,全面生动地讲述100个为民故事,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做出柳州贡献,彰显柳州人的使命担当!
期刊
随着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快速渗透,非银金融机构凭借网络平台进入传统银行领域,并由此衍生出金融新业态,对传统银行经营模式产生冲击。商业银行过去赖以生存的渠道、网点和规模优势难以应对市场变化,主要依赖铺网点、铺人员的跑马式竞争模式更是不可持续。当前,商业银行发展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线下到店客户持续下降,以网点为半径的获客方式难以维系;二是线上发展不成熟,虽然手机银行等移动终端应用已非常普遍,但仍面临客户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