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準在50年代发表《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等作品而成名,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78年之后,李準又能逐渐淡化“十七年”文学创作模式的影响,在新时期走上一条更为宽广的艺术之路,并于1984年获得茅盾文学奖,成为为数不多能成功“跨越”两个时代的具有重要影响和研究价值的作家。李準从“十七年”时期向80年代转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标志是《大河奔流》与《黄河东流去》等作品的诞生。在《大河奔流》诞生之初,很多评论家并不看好这部电影剧本,直到根据《大河奔流》改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完成并获得茅盾文学奖,李準才真正实现了新的创作突破。在新时期,李準并没有像大多数作家那样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或是“改革文学”的创作中,而是沿着他自己后期的创作思路,不断修改。他将社会发展的趋向作为参照,重新审视了中原农民的心理结构,以自己所熟悉的“十七年”文学资源的利用与转化为根基,重新思考自己作品的定位与方向。本文希望通过对李準在“新时期”创作的转型研究,从文本内部着手,尽可能贴近转型时期的李準,探究他在新时期,不同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文学主潮的另一种文学实践。本论文分三章。第一章《大河奔流》与“十七年”文学资源的延续。本章主要以李準的电影剧本《大河奔流》作为中心,从农民政治中的崔嵬式庆典、“去性别化”的女英雄形象、“善恶对立”的二元叙事模式等三个方面,分析李準在70年代后期创作受到的以政治为主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时代的变化引起李準的初步创作反思和调整。第二章对《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的改编。本章以李準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文学经验积累以及影视文学创作改编作为中心,探究他对国家政策的新理解,以及《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等电影的改编对李準创作的影响。对于生活气息的捕捉、对于女性人物的刻画、对于恋爱情节的处理,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的思考,都成为李準下一步创作《黄河东流去》下卷的新的资源与基础。第三章《黄河东流去》对历史的重塑。本章主要以《黄河东流去》为中心,讨论李準最终突破原有思维的束缚,有效整合自己“十七年”与新时期的复杂经验,实现新的文学实践。本章从长篇小说的史诗性追求、现实主义的复归、农村与城市的双线叙事等三个方面,讨论李準在新时期的独特的文学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河东流去》不仅是对民族精神的追求与探索,也是“十七年”经典作家如何突破自身,在80年代重新发出时代强音的一次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