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凖新时期创作转型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angel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準在50年代发表《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等作品而成名,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78年之后,李準又能逐渐淡化“十七年”文学创作模式的影响,在新时期走上一条更为宽广的艺术之路,并于1984年获得茅盾文学奖,成为为数不多能成功“跨越”两个时代的具有重要影响和研究价值的作家。李準从“十七年”时期向80年代转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标志是《大河奔流》与《黄河东流去》等作品的诞生。在《大河奔流》诞生之初,很多评论家并不看好这部电影剧本,直到根据《大河奔流》改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完成并获得茅盾文学奖,李準才真正实现了新的创作突破。在新时期,李準并没有像大多数作家那样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或是“改革文学”的创作中,而是沿着他自己后期的创作思路,不断修改。他将社会发展的趋向作为参照,重新审视了中原农民的心理结构,以自己所熟悉的“十七年”文学资源的利用与转化为根基,重新思考自己作品的定位与方向。本文希望通过对李準在“新时期”创作的转型研究,从文本内部着手,尽可能贴近转型时期的李準,探究他在新时期,不同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文学主潮的另一种文学实践。本论文分三章。第一章《大河奔流》与“十七年”文学资源的延续。本章主要以李準的电影剧本《大河奔流》作为中心,从农民政治中的崔嵬式庆典、“去性别化”的女英雄形象、“善恶对立”的二元叙事模式等三个方面,分析李準在70年代后期创作受到的以政治为主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时代的变化引起李準的初步创作反思和调整。第二章对《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的改编。本章以李準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文学经验积累以及影视文学创作改编作为中心,探究他对国家政策的新理解,以及《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等电影的改编对李準创作的影响。对于生活气息的捕捉、对于女性人物的刻画、对于恋爱情节的处理,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的思考,都成为李準下一步创作《黄河东流去》下卷的新的资源与基础。第三章《黄河东流去》对历史的重塑。本章主要以《黄河东流去》为中心,讨论李準最终突破原有思维的束缚,有效整合自己“十七年”与新时期的复杂经验,实现新的文学实践。本章从长篇小说的史诗性追求、现实主义的复归、农村与城市的双线叙事等三个方面,讨论李準在新时期的独特的文学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河东流去》不仅是对民族精神的追求与探索,也是“十七年”经典作家如何突破自身,在80年代重新发出时代强音的一次有益尝试。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印染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偶氮染料为主的印染废水排放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污染,而零价纳米铁(nZVI)和铁基非晶薄膜由于其对染料废水优异的脱色效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体作家”,其“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历来是学者研究的重点。但是关于这种文体特色从何而来,在沈从文的整个创作周期内
随着我国钢铁冶金生产技术的更新,精细化、规模化与流水化的钢铁冶炼,成为钢铁企业生产与建设的主要标准。当前在一系列冶金生产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主轧机、卷扬机、汽轮机等
本文介绍了目前平衡块的现状及主要布置形式,并详细分析了平衡块的工作原理,结合换挡过程,建立冲击载荷时刻的瞬时速度数学模型。
笔者调查江西邓氏园林(集团)有限公司认证概况,分析认证对该公司的影响,结果表明:认证对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背景和目的: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已经成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多种机制参与了DN的发病过程,其中炎症与纤维化更是导致肾脏持续性损伤的关键因
农村宅基地是农户重要的生存空间亦是农户重要的财产,因此宅基地流转关系农户基本生存权益和财产权益两方面,对农户生存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早期我国农村宅基地主要功能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