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为给本国或本地区创造更多“附着”流动资本的机会,国家与地方政府加快了尺度重构的步伐,重塑了全球化环境中的“场所空间”,通过特定空间尺度的生产、重构和竞争,创造出有差异的空间生产单元以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空间生产策略~1。譬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分权和集权化改革,各类行政区划政调整以及“沿海开发开放”等区域发展战略,都可归为尺度重构之列等。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开发区等都是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出来的特殊权力和空间格局。对此,密切关注尺度重构的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路径,但无论何种尺度重组都是在改变区域内权力和空间组合的实质上实现的。然而长久以来,学术界尚未从权力和空间组合的视角去探究区域经济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权力和空间不同组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研究。根据我国政府资源配置权力运行的特质和空间地位的属性,划分出高、低资源配置权和战略、非战略空间。进而,细分出同构状态下的“高资源配置权+战略空间”、“低资源配置权+非战略空间”,和异构状态之下的“高资源配置权+非战略空间”,以及“低资源配置权+战略空间”这四种组合。通过4个典型实证案例对比分析了不同权力和空间组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下,高配+战略组合易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低配+战略组合则会因为战略性空间资源得不到高效利用而在较低发展平台被不断耗散;高配+非战略组合则刚好相反,虽然前期建设投资成本较高,但会因为高资源配置权的优势逐渐吸引经济发展要素,并随着战略空间的转移,有逐渐成为新增长极的潜力;低配+非战略组合则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相对滞缓。进一步推演可发现“权力+空间=生产力”这一有趣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