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手术部位早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关临床血清炎症指标的分析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ku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手术部位早期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比较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相关临床血清炎症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早期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为降低术后SSI的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 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住院的255名接受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根据细菌学培养、临床表现及腰椎磁共振的结果将所纳入研究的对象分为感染组(A组)和非感染组(B组),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ld、术后3d及术后7d两组之间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血沉(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的变化情况。结果:本研究255例患者中,9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3.5%。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间年龄≥60岁、有吸烟史、合并糖尿病病史、手术时间≥180min、术中失血量≥300ml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及引流管放置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糖尿病史和手术时间是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早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及术中出血量与之关系不大(p>0.05)。相关临床指标观察发现,感染组术后1、3、7d的WBC、NUE%、ESR、CRP、PCT的值均高于同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吸烟史、糖尿病史及手术时间是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手术部位早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患者术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明显高于同组术前。建议临床医师重点关注高危人群,早期联合检测及综合分析相关临床指标,有助于提高对早期SSI的早期预防、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其他文献
社区公益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方面,也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由于社区公益服务具有公共性和非营利性的特点,对服务主体自身的资源和精神境界要求较高。因此,社会性
电动出租车充电站建设是城市交通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虽然对于充电站选址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仍有改进空间。为了进一步提高充电站选址的合理性,
发射药床挤压破碎程度是评定发射装药发射安全性的关键,由发射装药引起的膛炸等发射安全性事故均与发射药床挤压破碎程度密切相关。发射药床在膛内力学环境下的挤压破碎过程极为复杂,考虑到物理试验成本和安全性问题,采用数值试验方法对发射药床挤压破碎过程及其破碎程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基于离散元法建立了发射药粒及发射药床数值模型,研究了发射药粒及发射药床挤压破碎过程,统计了发射药床破碎
综采工作面区段煤柱作为工作面安全通道的保护煤柱,其留设宽度的合理性,既关系着综采工作面顺槽的安全稳定,也关系着矿井回采率的提升,是制约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难题之一。区
使用OLED多元镀膜系统制备ITO/ZnPc/Al/ZnPc/Cu的垂直结构有机薄膜晶体管(VOTFTs),其中,在玻璃基板上射频磁控溅射淀积ITO薄膜作为源极,使用直流磁控溅射分别生长Al和Cu薄膜
背景: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形成的老年斑和病理性tau聚集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为两大典型
国家担保理论是担保国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类型,其缘起于民营化潮流,实践于PPP法制。国家担保理论以国家担保责任为核心议题,研究国家如何担保公共任务最终完成,并担保公共利
桉树人工林生长快,轮伐期短、生物量高,可广泛应用于人造板、纤维复合材料、制浆造纸等领域。在纤维结合过程中,关键工艺是纤维之间高效结合、形成足够的结合强度。然而,现有
我国南方马尾松等松木资源丰富,常用作制浆造纸的原材料。松木中含有松脂、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成分,因此在碱法蒸煮制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如塔尔油(又称木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非公经济人士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也是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他们在经济上财力雄厚、在社会上影响巨大、在数量上人数众多、在政治上诉求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