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与比较中风病中经络、中脏腑不同分型的患者体内MMP-9浓度、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的相关性与差异性;分析比较中风病患者接受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联合丁苯酞药物干预治疗,治疗前后患者体内MMP9、VEGF浓度的变化趋势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即中风病)患者70例作为脑梗死组,均符合入组标准。并选取体检中心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年龄均在40-80岁之间。按照中风病分型,将脑梗死组分为中经络组共33例、中脏腑组共37例。利用头颅核磁共振DWI像对患者脑梗死体积进行估算、检测患者发病后外周血MMP-9浓度、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和比较中经络、中脏腑不同分型患者体内MMP-9浓度、梗死体积、NIHSS评分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将脑梗死组70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丁苯酞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所有受试者均取刚入院第1天、未治疗前的静脉血2ml,急性脑梗死患者再于入院治疗第3天、第6天取外周静脉血样2ml,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MMP-9、VEGF浓度值,并对脑梗死组患者入院第1天与第6天分别进行NIHSS评分。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干预后的患者血浆内MMP-9、VEGF水平的变化趋势及意义。结果:1.对照组与脑梗死组基线资料对比:对照组平均年龄为60.8±9.6岁,脑梗死组平均年龄为64.1±9.2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对照组与脑梗死组MMP-9、VEGF浓度值比较:对照组与脑梗死组血浆内MMP-9、VEGF浓度分别为:对照组84.18±4.81 ng/ml、249.12±118.82 pg/ml,脑梗死组369.25±13.96 ng/ml、286.14±100.65 pg/ml。脑梗死组血浆内MMP-9、VEGF浓度均高于对照组,结果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对脑梗死组患者发病时MMP-9浓度值、NIHSS评分、梗死体积进行相关性分析:脑梗死组患者MMP-9浓度值、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相互成正向相关性,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经络组与中脏腑组基线资料对比:中经络组平均年龄为63.6±10.1岁、中脏腑组平均年龄为64.5±8.2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5.对中经络组和中脏腑组患者发病后MMP-9浓度、NIHSS评分、梗死体积进行比较:中经络组患者血浆MMP-9浓度、NIHSS评分、梗死体积分别为:294.81±85.68 ng/ml、3±3分、6.46±9.89 cm3;中脏腑患者血浆MMP-9浓度、NIHSS评分、梗死体积分别为:452.71±87.06 ng/ml、12±6分、44.82±73.39 cm3;中脏腑组患者以上三个指标均高于中经络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影响中经络、中脏腑分型的因素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NIHSS评分、梗死体积对中风患者中经络、中脏腑分型有影响作用(P<0.05);MMP-9浓度值对中风中经络、中脏腑分型不具备影响作用(P>0.05);其中NIHSS评分对患者的中经络、中脏腑分型判断有正相关的影响,脑梗死体积有负相关影响。7.对常规治疗组与丁苯酞治疗组基线资料比较:常规治疗组平均年龄为63.0±1.0岁,丁苯酞治疗组平均年龄为64.6±8.9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8.入院第1、3、6天,对常规治疗组与丁苯酞治疗组的患者进行MMP-9浓度值测定并对前后差值进行比较:入院第1、3天两组患者血浆内MMP-9浓度值无明显差异(P>0.05);入院第6天丁苯酞治疗组患者血浆内MMP-9浓度值较常规治疗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与丁苯酞治疗组患者治疗6天,MMP-9浓度下降差值分别为:172.39±77.01ng/ml,243.84±94.05 ng/ml。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丁苯酞治疗组患者入院6天治疗前后血浆内MMP-9浓度值的下降幅度更大(P<0.05)。9.入院第1、3、6天,对常规治疗组与丁苯酞治疗组的患者进行VEGF浓度值测定并对前后差值进行比较:入院第1、3天两组患者血浆内VEGF浓度值无明显差异(P>0.05);入院第6天丁苯酞治疗组患者血浆内VEGF浓度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与丁苯酞治疗组患者治疗6天,VEGF浓度升高差值分别为:92.98±126.14 pg/ml,154.29±83.55 pg/ml。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丁苯酞治疗组患者入院6天治疗前后,血浆内VEGF浓度上升幅度更大(P<0.05)。1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及疗效评估分析:常规治疗组与丁苯酞治疗组患者入院6天治疗前后,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入院第1天、第6天NIHSS评分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下降差值分别为:常规治疗组7±6分、6±7分、1±6分;丁苯酞治疗组9±7分、5±7分、3±6分。两治疗组三方面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依据NIHSS评分下降比率评估可得,常规治疗组与丁苯酞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37.50%、63.04%。丁苯酞治疗组患者入院6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普通治疗组恢复的好,疗效较常规治疗组显著(P<0.05)。结论:1.脑梗死患者发病时MMP-9浓度、梗死体积大小、NIHSS评分值相互成正向相关。2.NIHSS评分值可以作为中风病中经络与中脏腑分型判断的客观依据。3.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叠加丁苯酞药物联合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体内MMP-9浓度、提高VEGF浓度。4.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叠加丁苯酞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疗效。5.脑梗死疾病治疗中及时抑制MMP-9浓度、提高VEGF浓度,对疾病的愈后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