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果体激素的化学性质及其释放入脑脊液途径的形态学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g9706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果体细胞带有突起,含有分泌颗粒;而且,支配松果体的神经纤维,也可以释放神经肽;因此,松果体内肽类物质,是位于松果体细胞,还是位于支配松果体的神经纤维,目前仍不十分确切。人们普遍认为,肽类激素分泌颗粒,是以胞吐分泌的方式释放;但也有学者认为,肽类激素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可能存在连同颗粒被膜的整体释放。由于松果体的毛细血管为窗孔型,相对缺乏血脑屏障,故多数学者认为,松果体细胞释放的分泌物,立即进入血液循环;也有学者认为,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可以直接释放到第三脑室或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中。对人和牛等的血液和脑脊液中,褪黑素浓度的分析表明,脑脊液中浓度通常高于血液数倍;所以,褪黑素有可能被直接释放入脑脊液,从而最快最有效地到达脑内的作用靶点。本研究课题,旨在探讨松果体肽类激素的化学性质和释放形式,观察松果体分泌物直接释放到蛛网膜下隙脑脊液途径的结构基础;为进一步阐明松果体的功能,也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形态学依据。一、大鼠松果体细胞原代培养体系的建立目的:建立体外培养的大鼠松果体细胞系,观察培养的松果体细胞在生长、增殖和功能状态等生物学方面的变化,探讨培养松果体细胞的最佳生长和功能状态时机,为摆脱神经及体液等因素对松果体的影响、揭示松果体细胞自身合成和分泌肽类激素,提供实验研究依据。方法:于春季上午9:00~10:00,将颈椎脱臼法处死的生后1~3天SD乳鼠,经75%乙醇消毒后,将颅骨骨片向前掀起,游离粘连于颅骨上的松果体浅部,剥除脑膜及血管;将松果体剪碎,离心后加入0.125%胰酶和0.02%EDTA混合消化液,37℃消化15min;加入含10%新生牛血清、青霉素100IU/ml和链霉素100IU/ml的DMEM/F12培养液,终止胰酶消化,制备成单细胞悬液;接种于放有盖玻片的六孔板中,置于37℃含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内,在上述混合培养基中培养;分别在接种后的第3、7、10、13天,半量更换混合培养基。每天定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情况;取培养第12天的细胞爬片,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4%多聚甲醛固定1h,1%TritonX-100室温30min,一抗为兔抗人多克隆5-HT抗体工作液,4℃过夜;二抗为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兔IgG工作液;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霉卵白素工作液、DAB显色;采用0.125%胰酶和0.02%EDTA混合消化液消化法,取培养到第15天的细胞,2 %多聚甲醛和2.5 %戊二醛混合固定液,4℃固定3h,进行常规TEM样品的制备与观察;取培养第15天的细胞爬片,1%戊二醛4℃固定1h,梯度乙醇脱水,自然干燥后镀金,SEM观察。结果: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显示,在接种6h后,培养细胞贴壁;接种后的4天内,贴壁细胞增殖缓慢;接种后第5~6天,细胞增殖加快;在接种后的第7~8天,出现典型的培养细胞巢,为较暗的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松果体细胞;在成纤维样细胞层的上方中央,呈铺路卵石样密集排列;第8~12天,细胞增殖旺盛,形成许多面积大小不一、细胞数量不等的细胞巢;在第12~15天,分散的、呈片状的成纤维样细胞层逐渐融合,其上的细胞巢内呈铺路卵石样排列的细胞逐渐分散,细胞巢变得不典型。在细胞巢的周边和细胞巢的空穴内,可见少量胞体较大、突起粗大的多边形神经胶质样细胞。在培养第12天的细胞爬片上,可见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外观似双极神经元。TEM观察显示,体外培养15天的松果体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密集的线粒体、少量直径300nm左右的膜包密芯分泌颗粒;在细胞质内,还可见到许多大小不等的囊泡。在体外培养15天的细胞爬片上,SEM观察显示,可见梭形和近似球形的松果体细胞。结论:实验建立了大鼠松果体细胞体外培养体系,方法简单易行、价格低廉。在培养的第7~8天,出现典型的细胞巢,为较暗的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松果体细胞,位于成纤维样细胞层的上方中央,呈铺路卵石样密集排列。培养10~15天时,细胞生长状况较好,是进行免疫细胞化学研究,或做透射电镜观察的最佳时机。二、大鼠松果体内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和纤维的观察目的:由于松果体细胞带有突起,又含有分泌颗粒;而且,支配松果体的神经纤维,也可以释放神经肽。然而,松果体内的肽类物质,是位于松果体细胞内,还是位于支配松果体的神经纤维内,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为此,本文旨在探讨松果体细胞,是否自身能够合成与分泌生长抑素样抑制性激素。方法:1松果体内生长抑素的免疫细胞化学观察取15天龄SD大鼠,于春季上午9 : 00~11 :00,腹腔注射20 %乌拉坦麻醉下,左心室插管快速灌流0.9%温生理盐水,再用4℃的4%多聚甲醛灌注约1h,断头取松果体浅部,置于4℃的4%多聚甲醛中72h;冰冻切片,片厚14μm;1%TritonX-100室温30min,一抗为兔抗人多克隆生长抑素抗体工作液,4℃反应68h,二抗为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兔IgG工作液;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霉卵白素工作液和DAB显色。2生长抑素在培养大鼠松果体细胞的表达取新生SD大鼠松果体,进行松果体细胞培养;取培养第12天的细胞爬片,4%多聚甲醛中固定1h,1%TritonX-100室温30min,一抗为兔抗人多克隆生长抑素抗体工作液,4℃反应36 h,二抗为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兔IgG工作液;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霉卵白素工作液和DAB显色。3松果体内生长抑素的免疫金电镜观察取新生SD大鼠,于春季上午9 : 00~11 :00,断头,取松果体浅部,4℃的3 %多聚甲醛和1 %戊二醛中固定60min,4℃的4 %多聚甲醛中再固定2h;然后进行常规TEM样品包埋,超薄切片载于镊网上;一抗为兔抗人多克隆生长抑素杭体工作液,4℃反应70h;胶体金(15nm)标记羊抗兔IgG稀释液(1:10),37℃反应60min;醋酸铀和枸橼酸铅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结果:1松果体内生长抑素的免疫细胞化学观察在15天龄的大鼠松果体,可见数量稀少的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其外观呈椭圆形或三角形,胞体直径大于其它背景染色细胞;其中有些阳性细胞,发出1~2条细长、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突起,走行于松果体实质细胞之间。在松果体实质细胞之间,偶尔可以见到结节状膨大的、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纤维。2生长抑素在培养大鼠松果体细胞的表达在体外培养第12天的细胞爬片上,可以见到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其胞体外观呈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或梭形,从胞体上发出2~3条细长的、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的突起。3松果体内生长抑素的免疫金电镜观察在生后1天的大鼠,松果体的实质细胞,主要由松果体细胞构成;其中,只有少量松果体细胞,含有大型致密核芯分泌颗粒,这些分泌颗粒的数量较少,在细胞质内呈散在分布或数个成堆分布。在应用树酯包埋后染色、免疫金电镜技术所做的超薄切片上,可在某些松果体细胞的胞浆内,观察到散在分布的或聚集成堆的标记金颗粒。结论:在大鼠松果体内,存在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和纤维。少量松果体细胞内,含有大型致密核芯分泌颗粒。少量松果体细胞的胞质内,含有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物质。有些体外培养的松果体细胞,可以合成和分泌生长抑素。三、大鼠松果体分泌物释放入蛛网膜下隙脑脊液途径的结构基础目的:哺乳动物的松果体,富含窗孔型毛细血管,相对缺乏血脑屏障。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松果体细胞释放的分泌物,立即进入血管并经血液循环运输。由于人蛛网膜下隙脑脊液中的褪黑素浓度,显著高于血液中浓度;因此,松果体分泌物有可能通过脑脊液,直接到达脑内的作用靶点。多数学者认为,多肽激素的分泌颗粒,是以胞吐分泌的方式释放,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连同颗粒被膜的整体释放。为此,本文对大鼠松果体的细微和超微结构特点进行观察,为松果体细胞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和转运途径,以及与蛛网膜下隙脑脊液的关系,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于春季上午9:00~11:00,SD大鼠在腹腔注射20%乌拉坦麻醉下,直接断头取松果体浅部,12月龄大鼠的松果体,置于4℃的3 %多聚甲醛和1 %戊二醛溶液中,浸泡固定48 h,然后进行常规TEM样品的制备与观察;1.5月龄和12月龄的大鼠松果体,置于4℃的2 %多聚甲醛和2.5 %戊二醛混合固定液中,浸泡固定48h,然后进行松果体囊表面的常规SEM样品制备与观察;同时,12月龄大鼠在乌拉坦麻醉下,经左心室插管,快速灌注0.9%温生理盐水冲洗后,断头取松果体浅部,移入1%锇酸4℃固定1h,然后进行DMSO冷冻割断法的SEM样品制备及观察。结果:1 TEM观察TEM观察显示,大鼠松果体毛细血管为窗孔型(孔径50nm),借基膜与宽阔的血管周隙分隔;松果体细胞与结缔组织之间,也有基膜相互分隔,相邻的松果体细胞则紧密相贴。在松果体细胞的连接面之间,局部细胞膜凹陷,形成大量管径不等的细胞间小管;其管腔面比较光滑,无基膜覆盖,有些小管内可见到膜壳和膜碎片样结构。但是,在构成细胞间小管的松果体细胞之间,未观察到紧密连接。松果体细胞间小管,与松果体内结缔组织间隙和血管周隙互相连通。松果体囊与软脑膜相延续,由扁平的囊上皮细胞和上皮下结缔组织构成;在上皮下结缔组织间隙内,可见松果体细胞的胞体及突起等结构。松果体囊扁平上皮细胞的排列,呈现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囊上皮细胞的扁平叶瓣,排列成叠瓦状,形成瓣膜样连接,平行的囊上皮叶瓣之间,宽处可达1μm;另一种是囊上皮细胞排列成单层,有些相邻的囊上皮细胞,其游离缘之间相互分离,形成直径约2.5μm的囊上皮孔。2 DMSO冷冻割断法SEM观察SEM观察显示,在大鼠松果体的割断面上,相邻的松果体细胞膜相对面凹陷,形成许多细胞间小管,宽阔的血管周(围结缔组织间)隙清晰可辨,细胞间小管与血管周隙相互交通。3 SEM观察松果体囊表面SEM观察显示,囊上皮细胞之间存在筛状和喇叭口状上皮孔。筛状上皮孔主要存在于1.5月龄大鼠的松果体囊,是由上皮细胞周边部的胞质突起,相互交织形成的圆形孔洞,直径约200~500nm;喇叭口状上皮孔见于1.5月龄和12月龄大鼠的松果体囊,是由相邻上皮细胞向松果体内部凹陷,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孔洞,孔径约1~4μm。在大鼠松果体囊表面,还可见到直径0.5~1μm的球形颗粒、膜壳和胞膜碎片,偶见圆形和多突起的巨噬样细胞。结论:松果体细胞表面,可分为结缔组织间隙面、连接面和细胞间小管面三个功能面;相临的松果体细胞之间,局部细胞膜凹陷,形成互相连通的细胞间小管。大鼠松果体细胞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可能存在连同颗粒被膜的整体释放。松果体分泌物可通过结缔组织间隙面,释放入血管周隙;或通过细胞间小管面,释放入细胞间小管内。释放到松果体组织液中的分泌颗粒,可能通过血管周隙—细胞间小管—松果体囊结缔组织间隙—囊上皮瓣膜样连接或囊上皮孔,直接进入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中。由于渗透压等理化性质的改变,分泌颗粒膨胀,部分颗粒被膜破裂,释放出松果体激素微粒,随脑脊液转运和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采用离子交换法生产碳酸钾时,低浓度含氨氮废水的回收是主要难题。选择性能稳定、工作交换容量大的交换树脂,可提高树脂和盐酸的利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采用半连续离子交换
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音乐专业知识、音乐鉴赏能力的课程,随着时代的变化,音乐教育的模式与理念也在逐渐发生改变。高校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
基于PKPM的的混凝土结构与构造教学增强对结构荷载传递、内力分配、承载力计算的理解,三维的结构模型和立体配筋优胜二维平面框架模型与结构构件剖断面配筋图,识图过程形象生
本文介绍了从几种含金废料中回收金的具体方法,将回收得到的金再用化学方法提纯为99.99%的高纯度的黄金,该法工艺简单、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
本文主要基于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国外经验及国内发展现状,针对不良贷款的主要特点及其特殊风险,分析中国开展不良贷款证券化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并从会计合并的角度出发,提
本文介绍了从各种含银废料中回收银的具体方法,再将回收得到的银用湿法冶炼提纯为高纯银,方法简单、经济、实用。
本文针对建筑高度为103.5m的广州某复杂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着重说明其结构超限抗震设计情况,并按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计算分析,同时对工程中应用的相关技术措施进行了介绍。
精细化管理已在社会企业界中呈现出卓越的管理成效。文章就当前学界对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和简评,认为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要从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建构、
电力系统国企工会具有多项职能,其中的后勤管理职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人从制度、责任明确化、实施水平的保障以及数字化、技术化服务等方面,论述了具体的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