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比较优势及参与国际竞争的根本战略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en_00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基本观点与研究价值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基于中高级文化劳动力要素的核心比较优势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开掘和利用这一优势是其参与国际竞争的根本战略。在比较优势学说“合理内核”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化劳动要素的层析细分找到最核心的优质劳动要素——中高级文化人才,探讨中国文化产业核心比较优势的形成机理、实现机制和作用模式。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这一核心比较优势,是中国文化产业构建理论基础和制定国际竞争战略的需要,将决定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崛起的前途和命运。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了文化产业的核心比较优势理论模型和实际应用问题。一、从比较优势理论中创新出核心比较优势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具有“合理内核”,但李嘉图在劳动要素同质化的假定条件下推导的比较优势是粗放型的。若对劳动要素结构进行细分,可以发现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具有不同的素质。区分低级劳动与高级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造就了两种不同来源、不同特性的比较优势。中国真正的比较优势并不是基于大量廉价的普通劳动力(尽管这也是一种极其深厚的比较优势),而是基于中高级形态的劳动力,后者不仅绝对量大,而且价廉质优。有别于植根普通劳动要素之上的第一种比较优势,可以将基于中高级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称为“第二种比较优势”,即“核心比较优势”。随着优势权重的消长和主次地位的转化,中高级劳动要素由隐性变量上升为显性变量,新的比较优势跃居主导地位,成为核心比较优势。区分两种不同的比较优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促使人们自觉主动地去辨识、发现、挖掘和培育核心比较优势,并促使老优势向新优势转化和升级。文化劳动者以脑力劳动或智力劳动为主,文化要素通过这种特殊的创造性的劳动形式,密集地凝结到有形或无形的文化产品或服务中,对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形成(包括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文化劳动要素的特性、文化劳动的特殊形态以及文化劳动的价值创造过程与结果,有助于人们明瞭基于文化劳动要素(尤其是高级文化劳动要素)的核心比较优势的形成机理。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若干假定条件蕴含着比较优势的因子,每破除一个假定便能发见和演绎出一种新的比较优势。我们打破了李嘉图关于一国内部劳动力同质化的假定,对劳动要素细分出其优质、精华部分,据此构建更具时代特征的“核心比较优势理论”。哈佛教授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论”及其“钻石”模型并不能挑战“比较优势论”的主导地位,国内某些学者提出的“比较利益陷阱论”、“逆比较优势论”和“赶超战略”试图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否定“比较优势论”,也未能脱离李嘉图的理论框架。二、评析比较优势决定因素多元化理论再论核心比较优势论的决定因素通过对比较优势学说发展史的回顾,剖析了西方学者在改变李嘉图模型有关假定条件的情况下所提出的要素禀赋、科技进步、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等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比较优势成因的多元化并不能否定劳动要素在比较优势形成中的基础性地位,反而凸显出优质劳动要素在核心比较优势形成中的主导性作用。优质高级劳动要素是一切新形态比较优势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研发要素的载体,技术要素的人格化,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的实现者,最终体现为劳动力本身素质的高级化及其产出的优质化。中国文化产业必须坚持以优质文化劳动要素为主体和核心来打造自己的核心比较优势,切换精神生产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中国的中高级文化人才具有质素优秀、绝对人数多和相对价格低廉的基本特征,他们的脑力和智力劳动会更加密集地注入和凝结到文化产品或服务中去,自由的精神生产必将结出文化和经济的硕果。文化劳动力要素的优质性和高级程度决定着文化产业比较优势的根本性质。本文批判了当前文化产业理论界常见的各种“见物不见人”的拜物教观点,如“自然禀赋崇拜”、“资本崇拜”、“科技崇拜”,独缺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文化、智力和道德因素。我们赋予自己的学术使命就是要正本溯源,重新回归人本,讲求“人本崇拜”。三、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与核心比较优势基于对比较优势理论以及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与精神生产理论精髓的再认识,本文对文化产业研究的缘起、发展及演变进行梳理和归纳,重点考察了国内外对文化产业概念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和界定,归纳分析了世界特别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规律,发现如果仅从文化商品和文化产业的外部特征去界定文化产业,因研究立场和视角的不同,必然是概念纷呈,莫衷一是。本文从劳动价值本体论的角度,对文化产业形成的内在特征进行分析,论证了文化产业和文化劳动的本质内涵,透过各种国际贸易理论和竞争理论的迷雾,本文揭示出文化劳动要素是文化产业比较优势的根本决定因素,中国文化产业比较优势的核心要素在于高级文化劳动要素。四、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与奋发图强的根本战略选择本文对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于劳动要素,人才是决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中高级人才决定着中国文化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成败。通过考察中国文化产业的人才现状,本文对中国高级文化劳动要素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要依据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对未来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提前布局,培养人才。为此,本文分别探讨了国际化人才生成机制、复合型人才生成机制、快速培养和聚集尖端人才机制。结束语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抽象分析法。通过对劳动要素的细分,抽象出了中高级劳动要素这一独立的、显性的、内生的经济变量,据此建立了有别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比较优势理论。理论的创新本应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由于缺乏精准的、连续性的统计数据,本文的缺憾在于定量分析之不足。本文的创新之处与特点:在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以劳动要素的异质化取代其同质化的假定,通过对劳动要素的层析和细分,创建了以中高级劳动要素为基础的第二种比较优势理论,即“核心比较优势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基于中高级文化劳动要素所产生的核心比较优势,为中国文化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将比较优势的粗放式分析上升到精细化分析,重新回归人本,回归一元化和本体论的劳动价值论,为构建“核心比较优势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本文提出的核心比较优势理论继续展开研究,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如深化范畴研究,强化定量研究,细化实证研究。目前从这三个方面继续研究受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程的制约。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实践的推动下,文化产业核心比较优势的理论探索将更加深入。
其他文献
作为上市公司内部运行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监控机制因其在限制公司内部权力泛化,促进公司战略达成、保障公司所有者权益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受到理论和实践界的关注,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MC)促增殖效应及地塞米松(DXM)对其的抑制作用.方法培养人肾MC,采用3H-胸腺嘧啶掺入法(3H-TdR掺入法)测定MC增殖:ELISA法
<正>上海时间银行是一家以邻里互助、关爱老人为目的,以时间币为媒介的互助公益银行。它以"积善存德、共享幸福"为理念,通过互助公益模式,推动中国社区年轻人、准老年人和身
12年前,王志东临时想出的权宜之策,铺就中国互联网公司海外上市的唯一坦途;12年后,这个被称为VIE模式的行业潜规则,被马云彻底曝光于天下。面对中国互联网产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本文在分析决定应用较多行政调控手段基本因素的基础上,从行政手段的作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角度对本次宏观调控中的行政手段进行了初步探讨,厘清了目前经济学界大多数学者在
论文对示众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涉及内容包括示众的历史、内容等方面,重点阐述了中国电视法制节目中的示众表现、特点与功能,并就电视法制节目中的示众表现的弊端与解决办法
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海量栅格地图数据正逐步累积,单张栅格地图数据往往可达2GB左右。如何对这些栅格地图数据实现高效切片,是当前WebGIS实现方案中亟待解决的关
高校的发展稳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内部发生的学生群体性事件,如果处置不当不仅会影响高校自身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也会影响到社会政治稳定。因此,我们有必要
进入新媒体时代,三网融合逐步推进,频道专业化不断发展,听众收听习惯逐渐转变,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新闻频率作为广播媒体的主打频率,彰显的是一家电台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部门出现了异常高涨的投资热情和产业结构的重型化运动,使得经济增长进入了依靠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然而,当投资的增长无法驱动更多的劳动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