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代处于全新世大暖期末段、文明时代的早期,地理环境与今天多有不同。甲骨文呈现出殷人视野中的地理环境:商代自然环境状况良好,有其鲜明独特的地理表征;商代人居环境则体现了和谐的人地关系。 源于地理环境的自然名物字原在甲骨文字构造中作用突出,数量上占有五分之二,反映了商代人对周围的地理环境已有极其深刻的认识。由甲骨文字来看,殷人具有不同范围等次的空间视野:东、西、南、北、中、左、右、上、下、内、外等表方位;田、邦、封、对等表界划;圉、囿、邑、啚等表区域;奠、戈、郊、牧、野、林、冂等表结构。通过甲骨文字还可以揭示殷人眼中的地理景观:日、月、星、云、风、雨、雷、电等天象气象景观;山地、丘陵、平原、水道河谷等地形地貌景观:兽、鸟、鱼、虫、草、木等动物植物景观。甲骨文地名数量众多,涉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诸多方面。自然属性地名包括山地、丘陵、高岗地貌的山阜类地名;以水名地及反映泉渊水道地貌的河川类地名:反映动植物景观的物象类地名。人文属性地名能够透现生业活动与人文景观,有些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如农业地名、畜牧地名、田猎地名。 商代疆域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甲骨文中的四土可与文献中的九州相联系。商代域限的地貌区划、王畿区及四土边境地形地貌总的特征与今天无甚差别,但小的地貌单元与地貌景观却有其时代特点。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对地表形态的营构作用巨大,黄土的侵蚀与堆积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地貌变化的两大因素。商代黄河中游地区存在着为数不少、地面平整的原与隰;地势较高的丘在黄河下游地区是极为常见的地貌形态。商代处于较高海平面时期,结合渤海湾与苏北地区贝壳堤、砂堤的碳十四测年及考古学文化遗存可以大致推测商代海岸线的进退情况,其时平原地带的海岸线较今天都有向陆地不同程度的扩展。 商代气候具有全新世大暖期的背景,总体温热的特征无可怀疑,但其干湿状况并非一成不变,文献中关于商初与商末干旱的记载不能否定其真实性。通过对甲骨文材料的审慎解读、对动植物遗存反映的生存环境解释以及对诸如考古发掘所揭示的地下水位变化等的综合考察,用温暖湿润描述商代整体气候特征是基本合理的,但商代后期气候偏干的趋势是存在的。商代动物种类甲骨文所见有50余种,青铜、玉石器形及青铜铭文所见亦在50种以上,目前考古所见商代动物遗存依现代动物学分类计有3门、8纲、25目、38科、93种。商代野生动物以鹿类最为常见,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虎、熊、野水牛等均分布于四(土)之境;象、犀的分布北界在黄河流域。其时野生动物有着良好的生存环境,中原地区人量喜热喜湿动物的存在说明气候与水文环境有类于南方。甲骨文中大量草木类字汇可以旁证商代植被之丰富,目前考占所见商代植物遗存依现代植物学分类计有木本19科、草本25科,另外蕨类、藻类、苔类均有发现。总体来讲,商代植物种类与分布反映了较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其时中原地区当有亚热带森林的存在,植物遗存中出现了较多的喜欢潮湿环境的科属。通过孢粉与植硅体分析,商代植被变迁及其反映的环境演变都可以有所揭示。 商代延续了龙山时代以来多水的时空环境,甲骨文记载的河流、泉水以及从水的地名约有120个,河湖水面宽阔,沮洳薮泽遍野应是商代水文地貌景观的一大特点。虽然甲骨文中多有反映水灾的信息,但商代并无所谓的"河患"。商代黄河流经中游黄土高原,其携带的泥沙会远远少于后世,中游良好的植被可以涵养水源,有效削减夏季强降雨可能造成的洪水。商代黄河下游的湖泊星罗棋布,众多的湖沼以及从黄河分出的支津可以分流、蓄纳洪水,有效地减少河患的发生。黄河下游的主河道在浚县以下并非由大伾山西侧北流,而是向东绕了个大弯子才经过邺东的,这应是包括商代在内相当长时期的黄河流路。商代黄河下游或有两大分流的存在。滳水究为后世的哪条河流,学界争议颇大。由甲骨文材料可论定滳水的方位在安阳以南且为东西流向,符合此条件的淇水具有很大的可能性,但文字记载的缺失及古河道变迁的复杂使难下断语。 人居环境对人地关系有多方面的反映,商代居址择建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社会发展越是处于早期阶段,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依赖越是明显。早期都城择立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条件,以郑州商城为例,影响商代都城选址的因素有水源、地形、位置与交通、自然资源等。由历史地理学及考古材料来看,商都屡迁与"河患"无关。在地形地貌的选择方面,商代邑聚分布有缘山、择盆、居丘三个特征。其内在的原因:山麓与盆地是生态过渡带或景观交错区,这是早期人类生存活动的"理想生境";居丘反映了聚落逐步向山前平原的转移及对水灾威胁的保守性避防。商代邑聚有明显的临水选址特点,大河支流沿岸多有聚落群的分布,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取水之便、水运之利、农作之宜及防火的考虑。具体的立邑规划布局方面,商代邑聚注意地形地势及微观地貌,具有选址高地与顺应山川走势的特征。商代邑聚的建筑形式、建筑材料等对地理环境都有所考虑,可谓因地制宜。防洪排水的建筑技术与模式体现了商代邑聚处于多水时空背景的环境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