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股发行定价低于新股市场价值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国资本市场,理论上称之为IPO抑价,即新股发行价明显低于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新股发行定价被低估的程度称之为IPO抑价率,一般的衡量方法是用新股上市第一天的收盘价减去发行价格再除以发行价格,也有学者称之为股票首次公开发行的初始收益率。
股票市场为什么会长期存在这样的现象,即便是在股票市场发展很完善的发达国家?其实这个现象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引起了不少国外学者的注意,很多学者也从这时起开始对IPO抑价现象进行专门研究。但是,当时的研究多限于一般的统计分析,并未对抑价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进行探究。随着时间的推移,IPO抑价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外学者也开始了对抑价现象的系统研究,试图找出IPO抑价的根源。国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抑价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很多的理论假设。这些理论假设中比较主流的可以分为两类:信息不对称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理论。对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国外学者们对参与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各方都进行过详尽的研究,包括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发行方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发行方与承销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从行为金融学衍生出来的理论解释就很多了,主要有流行性效应假说、规避法律成本假说、股权分散假说等等。总的看,经过几十年,国外对IPO抑价现象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就。虽然并没有形成那种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解释,可是却对股票发行机制的改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使股票发行定价更加有效率了。
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建立的比较晚,对IPO抑价现象的研究岂不得也比较晚。目前我国学者的研究多是建立在国外现成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当然,我国学者也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探究,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为我国股票发行机制的完善提供了参考。
我国的发行机制历经变化,目前正在实行的是很多国家普遍实行的询价机制。我国从2005年初开始试行询价制,并于2006年9月对其进行了完善。本文以询价制为背景,结合法玛的有效市场相关理论,对我国的IPO抑价现象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验证询价机制各个阶段的效率即股票发行定价效率,同时力图找出我国高IPO抑价的本质影响因素。
本文的创新之处就是将询价制下的股票发行过程分段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了公司特质信息和公开市场信息。根据询价制的特点,本文将股票发行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初步询价阶段、招股阶段、上市等待期。针对每个阶段分别建立数学模型,分别以招股区间中值、价格跃迁、抑价率为被解释变量,结合公司特质信息及公开市场信息,验证初步询价、招股阶段股票的定价效率和抑价率的影响因素。
通过针对各阶段的实证分析以及结合我国询价制的特点,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
第一、初步询价阶段。这一阶段承销商需要向合格的询价对象进行初步询价,根据询价对象的报价最终确定招股价格区间。根据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承销商和询价对象只是将部分公司特质信息纳入考虑,同时基本忽略了询价前一个月的市场表现。而根据我国的情况,我们发现承销商基本上都是在询价开始前一个月左右和发行公司签署发行保荐书。本文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巧合,承销商和发行公司似乎在签署发行保荐书的时候就已经大致确定了价格范围。而承销商有权确定最终的招股价格区间,这更让我们确信上述猜测。
第二、招股阶段。这一阶段涉及询价对象的累积投标询价和普通投资者的网上申购。承销商将根据累计投标询价情况最终确定发行价格。通过分析发现,当期的市场表现对价格跃迁的影响微乎其微,而这个阶段的新增公开信息主要就是市场表现。根据这一阶段所选样本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股票最终都是以招股价格上限为最终的发行价格。我们可以很确信的说累计投标询价对于发行价格的发现功能是缺乏效率的。
第三、上市等待期。这个阶段从网上申购截止的次日开始,一直到股票首日上市交易。这一阶段主要是公开市场信息和交易信息,其中公开市场信息包括等待期间的市场表现、上市首日的市场表现,交易信息包括网上申购中签率、上市首日的流通比率、首日换手率等。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中签率、换手率、流通比率等交易信息对抑价率的影响非常重大。这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就是我国对新股的需求远大于供给,其二投资者还很不成熟。可见中国股市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虽然很多方面已经与发达国家接轨,但仍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