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一名女性书写者,严歌苓始终对女性命运投以密切关注。在创作中,她深入地展现了女性的艰难生存境况。然而,这些处境艰难的女性非但没有沉溺于负面情绪,反而十分从容、平和、坚韧、乐观。这种试图通过对女性内在力量的强调,以逐渐扭转其悲惨处境的女性生存之道,集中反映了严歌苓弱者不弱的女性意识。这一女性意识,也贯穿于其创作的始终。基于此,本论文将以“弱者不弱”为中心论点来对其女性意识进行深入剖析。论文的绪论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女性书写者,严歌苓始终对女性命运投以密切关注。在创作中,她深入地展现了女性的艰难生存境况。然而,这些处境艰难的女性非但没有沉溺于负面情绪,反而十分从容、平和、坚韧、乐观。这种试图通过对女性内在力量的强调,以逐渐扭转其悲惨处境的女性生存之道,集中反映了严歌苓弱者不弱的女性意识。这一女性意识,也贯穿于其创作的始终。基于此,本论文将以“弱者不弱”为中心论点来对其女性意识进行深入剖析。论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严歌苓创作的研究现状、女性意识及弱者不弱的含义。正文的第一章从生理层面、社会层面及精神层面论述了女性的艰难生存处境,从而揭示出她们是弱者这一基本事实。第二章在第一章的基础上,通过对女性顽强地求生存、寻求独立自主以及勇担救赎重任三方面的剖析,进一步指出这些女性虽处境艰难,但她们拥有强大的内心,从而给人以不弱之感。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严歌苓弱者不弱的女性意识局限:虽然严歌苓强调女性不弱的初衷是为了建构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理想出路,但是荒谬的弱者救赎、奴化的女性特质以及两性和谐的理想化则从反面解构了她的这种构想。结语部分从女性文学发展史的角度再次对严歌苓弱者不弱的女性意识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作为话语交际中的常见现象,话语标记成为近年来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出现了丰富大量的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研究成果,而汉语方言话语标记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湘方言衡阳小片的衡南方言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未曾涉及话语标记方面。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充足的自然口语语料为事实依据,从形式、功能和演变三个方面对衡南方言话语标记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 全文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部分说明了文章的选题
文学性是规定文学作品成为一定的文学性话语言说的本质规定属性;文学批评写作及批评文本所呈现的情采,彰显并蕴含着写作者的主体性精神。写作的主体通过文学性评价活动,可表现特定的批判精神,实现一定的人生价值。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性评价,意味着批评主体借鉴文学性的言说及表达,对文学活动之基本要素所蕴藏的具体文学性的价值进行评估。文学批评活动本身涉及话语言说的文学性与批判精神。 “文学性”概念以什克洛夫斯基在《
库切作品中的城市背景真实且独特,城市是划分库切不同阶段作品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立足于库切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和身份认同问题,通过对库切的三部代表性作品《耻》、《青春》和《耶稣的童年》进行研读,分析库切小说中城市书写,试图探索作品中所构建的城市空间、所刻画的人的生存状态与身份认同问题之间的联系。 本文计划从南非的开普敦、英国的伦敦和虚构的“乌有之邦”三座城市对库切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和身份认同问题进行探讨
在对内在时间意识尤为关注的现代语境中,王尔德的《莎乐美》呈现出了“瞬时审美”的特征,本文将以此为立足点,探究“刹那即永恒”所强调的瞬间美感体验对个人主体的建构作用,探讨艺术创造的审美时刻对现代人的意识与感受力的更新作用。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从现代文学对“瞬时美”的关注出发,阐述“莎乐美”这一文学形象在十九世纪文学界盛行的原因,点明王尔德对瞬间感觉的关注。文献综述部分在例举国内外研究现
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本文的基础部分,意在梳理作为文本的书写对象龟形象的发展源流。一方面不仅从种类、外形与习性三个角度论述了龟的生物属性,也从政治与宗教的角度追溯了史前至唐前龟的文化属性。另一方面,借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将唐前的龟意象分为启示意象、魔幻意象、天真类比意象、理性类比意象四大类,追溯了龟作为文学书写意象在文学中的起源与发展。第二章将唐代龟小说分为龟卜、瑞龟、龟饰、龟怪等几类龟故事,
作家韩少功始终关注城乡的发展变化,其作品不断为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进入新世纪以来,其创作聚焦于现代性对于中国乡村的影响,且对这种影响持有自己的看法。韩少功试图以“抗争”和“守望”两种态度,来描绘现代性侵入之后的乡村图景。抗争,表现为作家以农民的身份立足于新世纪乡村,发现在现代性强行进入乡村内部时,乡村社会对所面临的各种不适而产生一系列无声抵制;守望,则是指作家返回湘楚大地,对民
王朔是中国1980、1990年代社会转型期一位具有多重身份的人物,其早期作品以标签化的痞子式文学在文坛受到非议。大众文化的崛起,使得王朔分享着由现代传媒科技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但最终却被迫落荒而逃,直到1999年《看上去很美》的出版,他才以另一幅面貌重新出现在大众面前,而这也昭示着王朔正式踏上了其创作生涯的后期之路。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通过王朔在1990年代之后的影视制作经历,先从王朔自
乡土文学研究在一直作为文学研究的热门课题,藏族的乡土文学也攘括其中。阿来的写作旨在为少数族裔发声以及使少数族裔的声音真正融合于“中国之声”。阿来在“机村”系列中将民族文化和个人命运相融合,于恢弘的历史中凸显普通人的命运。宏大的时代背景、微小的普通人日常与事件,共同描画了一幅立体的藏族乡村图景。 本论文以阿来笔下的“机村”为研究对象来讨论作家对藏族乡村的文学重构,分别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阐
陈染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之一,其作品带有浓厚的自叙传色彩和强烈的女性意识。陈染对自身和社会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她通过对女性心理和身体的细致描写,在抒发其情感追求的同时,试图寻找女性的精神归宿。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陈染及其作品中的女性所面临的窘境。她们走在人生的边缘,想要逃离这种与世人相隔绝的孤独状态,却又无法实现。第二部分论述陈染作品中女性矛盾的心理状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登场的先锋文学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如今先锋文学的文本虽已式微,但是先锋文学一直是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者热衷于挖掘深藏于其背后的多重影像,以厘清先锋文学的诸多历史事实。而《收获》作为先锋文学的发表平台,对其生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杂志记录了栩栩如生的先锋文学现场,从该杂志入手,可以发现先锋文学发轫之初的多种写作向度。 本文从《收获》与先锋文学的关系入手,将研究视角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