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根据的语篇分析方法,它通过语言分析来展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语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语言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往往被人们当作常识性的东西不加质疑地接受下来。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言分析使潜藏在语言中的意识形态突显出来,以便人们重新加以审视,从而避免被动和不加批评地接受它们。论文通过批判性话语分析方法对《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相关新闻进行了定性分析。本论文主张北京奥运相关新闻语篇像其它普通语篇一样,绝不只是一个不偏不倚的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赋予意识形态意义的。因此本研究首先致力于提供一个分析北京奥运相关新闻语篇意识形态的理论背景和分析方法,其次是利用该方法分析一组北京奥运相关新闻文本,目的在于考察他们怎样通过语言使用来体现各种意识形态。本文采用了费尔克拉夫的三向度模型,即把新闻看作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在文本研究方面,借鉴了韩礼德关于语言三大元功能的论述,从及物性、情态和词汇分类等多种角度考察了新闻的语言特色;在话语实践研究方面,采用“互文性”这一文本的基本属性来描述文本间相互建构的关系,互文性是对历史性文本继承、改造和创新的过程;在社会实践研究方面,援引了新闻学领域中的新闻价值标准等理论来解释六篇新闻在选材、技法及其最终体现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批判性话语分析表明,六篇奥运相关新闻皆嵌入了意识形态,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控制公众的普遍认知,在塑造公众的态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通过对比分析两份报纸的奥运相关新闻报道,论文认为他们各自显示了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人民日报》在其奥运新闻报道中极力地展示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和“绿色奥运”的主题,通过新闻话语树立的中国形象是一个充满生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效、和谐繁荣、在国际社会享有较高声望的发展中国家。与体育新闻相比,《纽约时报》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更关注体育之外的中国社会,在对北京奥运一定程度上的肯定的同时,更多地涉及诸如人权、西藏等一些奥运之外的政治问题。长期以来,美国对中国进行的“妖魔化”报道将中国共产党描述为一个粗暴对待人民的、独裁的党,而中国被歪曲成一个面临着诸多问题的、政治不稳定的、没有民主的国家。对中国这些负面的描述,不仅对美国读者留下贬损的印象,也损害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声誉。对中国这些偏见的态度是通过新闻话语策略来表达的。《纽约时报》将美国的意识形态悄悄地植入在看似公正、理应公正的奥运新闻报道中。本论文旨在提高读者在阅读奥运相关报道时的批评意识和敏感度,最终达到增强对公共话语的反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