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对白茶连续化生产线配置以及生产线关键工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总结如下:1.白茶连续化生产线配置方案。生产线为立体布局,主要包括储青、日光萎凋、加温萎凋、自动摊堆转化、干燥等5个加工模块。2.架式储青试验研究。不同储青厚度对叶层温度、相对湿度、C02含量及叶温、鲜叶含水率影响极显著,不同储青厚度对储青叶茶可溶性总糖、游离氨基酸总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对茶多酚总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不同储青时间的储青叶可溶性多糖、游离氨基酸、茶多酚总量有极显著差异。因此,架式储青设备的最佳青厚度为0.4-0.5m,最佳储青时间6-8h,平均储青量为52kg/m2,比传统储青可节约厂房面积2-3倍。3.日光萎凋环境参数研究。春季晴天日光萎凋10:30-15:30时段实行遮阳和强制通风,室内日均温度18.5℃,相对湿度58.7%,日平均太阳辐射强度为112.79w/m2,室外日平均太阳辐射强度为144.26w/m2,日光萎凋车间的太阳辐射入射率为78.20%。室内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差异不显著,三条输送带前、中、后的日变化差异不显著,通过对室内环境有效控制,室内的太阳辐射强度分布均匀且达到日光萎凋的工艺要求。4.日光萎凋生产线工艺试验研究。(1)对不同拨机速比的摊叶厚度均匀性研究结果表明,F-10的变异系数最小,拨叶均匀性最佳,适合于春季嫩度的原料。(2)当鲜叶含水率在76.40%~72.5%时(日光萎凋0-2h),拨叶器的机械力对叶片损伤较小,并可增加毛茶的水浸出物总量,改善传统白茶滋味淡薄的缺点;采用复式萎凋时,应控制日光萎凋时间2h后及时转入加温萎凋,使拨叶器对白茶外形和品质影响较小;采用加温萎凋时,拨叶器对白茶外形影响较小,有利于白茶良好风味的形成。5.加温萎凋生产线环境的CFD模拟试验研究:加温萎凋间的“温、湿、风”分布情况为以下:(1)加温萎凋室内立面(x=20m)温度范围为27.5℃-28.7℃,上下温差约4.4℃,以“上高下低”的分布趋势;水平面(Y=2.2m)温度约28.1℃,前后温差约为1.0℃,室内由东向西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分布趋势;茶青叶层温度范围为26.2~27.5℃,温差为1.3℃;温度略小于室内温度。(2)加温萎凋室内立面(x=20m)的相对湿度,由下自上呈现:低——高——中的分布趋势,相对湿度范围为:29.9%~99.0%,高湿空气主要集中在萎凋机中间3层的位置;水平面(Y=2.2m)的相对湿度平均为49.6%,由东向西,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分布趋势。(3)加温萎凋室内气流分布情况:室内空气流动速度范围:0-3.5m/s,空气流动速度最高的位置为热风出风口及排气扇出口处,其他地方空气流动速度接近0m/s;加温萎凋室内,总体空气龄范围为:0-500s,且室内由下至上,空气龄逐渐升高,但在排气扇附近的位置,空气龄减小。(4)环境改善建议:在风道侧,Y=2.2-2.5m处,平行等距安装5台普通风扇以增强空气流速;在远风道侧,X=20m、Y=3.7m处安装排气扇,排出室内高湿、高温废气,降低空气龄。6.摊堆转化生产线工艺试验研究:对不同萎凋叶含水率对白茶品质影响试验表明:随着萎凋叶含水率升高,茶多酚含量呈现降低趋势,游离氨基酸总量呈现升高趋势,但对咖啡碱含量、黄酮类物质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随着萎凋叶含水率升高,毛茶汤色黄绿度加深,香气由略青气向毫香显露、略带闷气转变。综合生化成分变化与感官审评结果认为,萎凋叶含水率11.62%~11.26%(即加温萎凋时间为24-25h),摊堆转化时间为48h(每隔12h自动翻转1次)毛茶品质较佳。7.白茶连续化生产线应用效果与评价:2种不同加工方式的毛茶香气成分、主要生化成分、感官品质、生产成本试验结果:(1)生产线工艺的毛茶香气组分种类41种,香气组分种类61种,高于传统工艺的毛茶香气组分(44种)和香气种类(43种)。(2)生产线复式萎凋(L-C)和生产线加温萎凋(L-S)的毛茶水浸出物总量、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可溶性总糖高于传统对照工艺。(3)以生产1500kg鲜叶为计,生产线复式萎凋(L-C)生产成本较传统生产(CK-C)降低成本1.47%,生产线加温萎凋(L-S)较传统生产(CK-C)降低成本14.30%;生产线加工成本比传统工艺生产成本平均降低7.89%;L-C较于L-S,其运行成本降低:1.27%。(4)生产线的生产周期为79-83h,传统加工生产周期102-109h;生产线生产周期平均减少24.5h。(5)生产线加工工艺加工节拍紧凑,节约生产成分,且产品品质较佳,运行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