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或一种修饰性的语言表达。然而,随着隐喻的进一步研究,隐喻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而是人们的一种思维、一种帮助读者获取文本隐含意义的认知机制。由莱考夫和约翰逊发表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隐喻研究进入了认知时代。在这本书中,隐喻看作是一种理解抽象概念和进行抽象思辨的认知机制。隐喻的结构是一种跨域的概念映射组合。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这种映射不是无据可循的,而是根植于人们日常经验和知识体系的一种大脑思维。认知方法的介入拓宽了隐喻的研究范围。2002年彼特·斯托克威尔发表了《认知诗学:导言》一书。这本书着重于结合认知理论的介绍,她加快了认知文体学的发展。2003年Gavins和Steen合编的《认知诗学实践》是前者的姊妹篇。前者建立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之上,后者在内容方面较为宽泛。前者侧重理论介绍,后者侧重实践应用,可谓相得益彰。这两本书的出版顺应了认知诗学迅速发展这一趋势,从而为我们对文学语篇的理解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作为一种认知机制,隐喻的认知理据成功的帮助了读者获悉诗歌的言外之意。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外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从源域向目的域映射。弗罗斯特诗歌中对隐喻的娴熟运用导致了其诗歌的“欺骗性简单”,人们高度概括他的诗歌为“始于愉悦终于智慧”。本论文试图通过诗歌中隐喻的认知解读来发掘诗歌的深刻蕴含意义。本论文在认知诗学这一大背景理论框架下,主要介绍了涉及诗歌蕴意阐释的三中隐喻理论。这三种理论分别是: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莱考夫和特纳的诗性隐喻、福柯尼尔和特纳的合成理论。莱考夫和特纳在《超过冷静理性:诗性隐喻分析指南》中,把诗性隐喻完全纳入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本论文援用了这一观点,案例分析中完全采用了概念隐喻和合成理论来分析诗性隐喻。本论文基于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来发掘诗篇的深层含义。研究的重点内容和主要任务在于将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应运到诗篇的认知解读过程中。研究目的主要有三:首先,通过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对弗罗斯特诗篇的有效解读,来揭示弗罗斯特的独具匠心,将隐含于“欺骗性简单”面具下的深刻隐含意义揭露出来。其次,证明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作为熟知的认知机制为诗歌解读和意义构建提供有效的、创新的、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从而开辟了诗歌解读的新途径。最后,本论文的研究是认知诗学学科迅猛发展背景下的一个实例,体现认知诗学这一全新解读方法也适用于文学作品,诠释了其弥合文学和语言学之间的隔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