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氯嘧磺隆是长残留磺酰脲类除草剂之一,土壤中少量残留会对后茬作物有药害,会造成减产,甚至绝产。其残留会降低土壤酶活性、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生产力造成影响,同时还会进入水体造成污染。因此,迫切需要找到一个解决方案来减少土壤类除草剂残留量。污泥堆肥富含丰富的营养元素和微生物,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被认为是一种优良的土壤改良剂。是否能够利用污泥堆肥对氯嘧磺隆污染土壤进行生物修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污泥堆肥改良氯嘧磺隆污染土壤既可以降低长残留除草剂的危害,也可以变废为宝,丰富污泥堆肥的利用途径。本研究对城市污泥进行了堆肥处理生产污泥堆肥,通过盆栽的方法,研究不同施肥比例的污泥堆肥对氯嘧磺隆残留土壤的理化特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加污泥堆肥加速了氯嘧磺隆的降解,氯嘧磺隆的降解作用主要发生在开花期和结荚期,施加污泥堆肥使得氯嘧磺隆的降解率得到提高。2、伴随着污泥堆肥施肥比例的增加,土壤中各营养元素和有机质含量均得到提高;土壤重金属含量也随之增加,其中Cu在污泥堆肥施用量为8%时,接近土壤环境质量Ⅱ级标准100.0mgkg-1,污泥堆肥的施加比例不超过8%。3、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均与污泥堆肥的施用量有关系。其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施肥比例为8%时最大,其余三种酶活性在施肥比例为4%达到最大,由于土壤环境复杂土壤酶活性既与施肥比例相关,也与重金属的引入、氯嘧磺隆的残留有关系。4、施用污泥堆肥后改变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施肥后真菌类群大致可分为4类:被孢霉科(Mortierellaceae)、酵母菌科(Saccharomycet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和肉盘菌科(Sarcosomataceae)。施肥前后优势菌种均为被孢酶科,但施肥后酵母菌科真菌数量明显增多;施肥后出现了新的真菌种类—牛肝菌科真菌。施肥后细菌类群大致可分为5类: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a-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和梭菌纲(Clostridia)。施肥后细菌的优势种群从α-变形菌纲细菌变为γ-变形菌纲细菌。无论是真菌还是细菌,一些优势菌种的出现,均与施肥相关联,施肥后养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