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食盐就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是民生之所必需。胶澳盐场位于胶东半岛南缘、胶州湾沿岸,得地利之便,盐业资源极为丰富。时至近代,胶澳盐场引用西式晒盐法制盐,产量巨大,所出盐斤一度占到山东省产盐量的百分之六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于盐业极为重视,甫一建国就召开了全国盐务会议,对盐的产、销、运及盐税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决定,并组建了新的管理机构——盐务总局来统管盐务,作为胶澳盐业生产和税收的主管机关“胶澳盐管处”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时而设。建国后不久,与其他行业一样,为了实现快速发展及集体化生产,同时也是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盐业在建国初面临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本文研究的主体就是胶澳盐场的社会主义改造历程,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949年至1956年。本文在史料上主要利用山东省档案馆所藏的胶澳盐管处同山东省盐务局的往来公函,胶州地委对于胶澳盐场进行盐田改革及互助合作运动各阶段的报告及总结,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山东省委对于盐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以及大量胶澳盐管处的调查报告、图表等材料。在梳理这批档案文献的基础之上,本文在研究中拟分三部分展开论述,力图呈现国家对于胶澳盐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多条途径。首先是社会主义改造之前胶澳盐场的状况,包括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盐场分布、生产条件、生产关系等等,体现了胶澳盐场的资源禀赋上佳,但受落后的封建性生产关系束缚而得不到有效发展的现实,这无疑同社会主义要求解放生产力的要求相抵触,因此必然会成为社会主义改造触及的对象。其次是探讨国家对于盐田滩主、富裕盐民及永裕盐业公司的社会主义改造经过,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运用了强大的宣传及动员力量,不仅顺利地唤醒了民众的阶级意识,并且树立了民众对于执政党权威的认同,同时也为盐业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再次是国家对个体的民营盐田进行改造的历程,指出推动分散的贫、中盐民进行互助合作进而走集体化道路是当时的改造路向。整个经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速度逐步加快,并最终结束了盐民作为小生产者的历史,使其转变为集体中的一员。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史上的重大事件,既是一个按照执政党意志建立经济、政治体制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执政党权威不断下移,不断深入人心的过程,从而大大改变了盐区的社会结构,将个人从家庭当中“解放”了出来,成为“集体人”。在结论中,本文认为国家对于胶澳盐场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以组织、宣传为手段,从盐田改革、公私合营和推动互助合作着手,大张旗鼓的对盐区的基层社会进行动员,推动国家与盐民之间形成新的关系,从而使盐业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