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因其生长快、抗逆性强等优点,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养殖。尼罗罗非鱼属于广盐性鱼类,对盐碱水体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碳酸盐碱度是盐碱水域中的重要离子成分,也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非生物影响因素。探讨环境因子与罗非鱼存活、免疫系统特性的关系有助于发展罗非鱼健康高效养殖模式,践行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的重要部署。因此,本研究首先以不同体质量的尼罗罗非鱼为试验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因其生长快、抗逆性强等优点,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养殖。尼罗罗非鱼属于广盐性鱼类,对盐碱水体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碳酸盐碱度是盐碱水域中的重要离子成分,也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非生物影响因素。探讨环境因子与罗非鱼存活、免疫系统特性的关系有助于发展罗非鱼健康高效养殖模式,践行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的重要部署。因此,本研究首先以不同体质量的尼罗罗非鱼为试验材料,通过急性碱胁迫、慢性碱驯化等实验探讨尼罗罗非鱼对碳酸盐碱度的耐受性;然后以长期碱度胁迫后感染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尼罗罗非鱼为试验材料,通过统计累计死亡率、测定外周血白细胞活性、不同组织中(肝、脾、鳃)免疫相关酶及基因表达变化,以探究慢性碱胁迫对尼罗罗非鱼免疫应答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以2种规格[大:(21.56±0.27)g,小:(5.92±0.03)g]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碳酸氢钠(Na HCO3)分别配制不同浓度的碳酸盐碱水体进行高浓度致死、急性胁迫和慢性驯化3种胁迫实验。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急性胁迫96 h的半致死碱度为6.25~9.01 g/L,其耐碱能力虽弱于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等耐高碱鱼类,但仍强于大多淡水养殖鱼类;在幼鱼阶段,体质量增加3倍以上的尼罗罗非鱼对碳酸盐碱胁迫的耐受性显著增强;养殖中可通过2 g/(L·d)的每日碱增加对罗非鱼进行碱驯化;互补重对数模型较好地拟合急性碱胁迫下“时间-碱度-死亡率”间关系。(2)将初始体重为(291.1±47.2)g的健康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分别暴露在1 g/L和3 g/L碳酸盐碱水体以探究慢性碱胁迫对尼罗罗非鱼免疫应答的影响。胁迫31 d后进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感染实验。结果显示,1 g/L碱度组的累积死亡率为26.7%,显著低于3 g/L碱度组的66.7%和淡水组的50%;感染1 d后,1 g/L碱度组的呼吸爆发率、淋巴细胞增殖率均高于3g/L碱度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感染后的多个组织中1 g/L碱度组活性高于3 g/L碱度组;在胁迫31 d、感染7 d后,肝脏、脾TLR5转录水平1 g/L碱度组高于3 g/L碱度组高于初始;感染7 d后,1 g/L碱度组脾、鳃γ-IFN转录水平高于3 g/L碱度组;IL-1β的3 g/L碱度组表达量在脾脏、鳃中的全部时间点均显著高于1g/L碱度组;感染7 d后,脾脏中3 g/L碱度组LYS、ALP、C3、Ig M、TLR5、γ-IFN的活性或表达水平低于1 g/L碱度组。上述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在1 g/L的碳酸盐碱水体中长期饲养,可以促进免疫防御功能,降低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死亡率。
其他文献
牙齿是肉食性鱼类捕食的重要器官。鳜(Siniperca chuatsi)属肉食性鱼类,口裂大,具有发达的牙齿,有助于咬住猎物,防止逃脱,提高捕食效率。本论文利用解剖镜观察了鳜牙齿分布、形态与数量,采用茜素红染色、组织切片、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红外光谱观察、检测了鳜牙齿结构、元素组成和化学成分;通过解剖镜和组织切片观察了仔稚鱼期鳜牙齿发育时间、数量和数列变化,通过软骨-硬骨染色、Von kossa
鮸鱼(Miichthys miiuy)作为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不仅肉质鲜美,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因此养殖鮸鱼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鮸鱼养殖规模逐渐扩大,鱼类的病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直接阻碍了鮸鱼养殖业的发展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为探索增强鮸鱼抵抗力的途径和方法,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就需要深入地研究鮸鱼的免疫调控机制,从根源上降低病原微生物对养殖产业造成的危害。本文主要研究鮸鱼的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我国主要养殖鱼类,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后诱发的草鱼败血症对草鱼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败血症通常伴随着明显的炎症反应,若入侵的细菌没有得到迅速控制则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或死亡。大量研究表明miRNA参与抗菌免疫应答过程,且草鱼中多个miRNAs都参与炎症反应。在动物基因组中,miRNAs主要是以簇的形式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我国工业化养殖的重要海洋经济动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生长表现出雌性个体大于雄性、雌性生长速率与存活率高于雄性的性别差异,且大菱鲆人工繁殖工程中无法自然产卵,需注射激素促进其排卵,因此对大菱鲆性腺发育的研究十分必要。性别分化与性腺发育在鱼类生物学、遗传学研究中都有重要意义,鱼类性腺的分化与发育与多种因素有关,作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的成员,ig
<正>随着应急管理改革的持续深入,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愈加凸显出来,在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切实推动博物馆功能的拓展与价值的提升,实现博物馆行业的繁荣发展,博物馆应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使博物馆能够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公共安全风险,实现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置,避免公共安全事件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推动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此,
为提升红螯螯虾离体胚胎孵化效果,分别利用ZISS(一种气流带动水流使胚胎悬浮的设备)与自主研发的摇床孵化设备研究了氨氮、亚硝酸盐、p H等水质指标对离体胚胎孵化效果的影响及不同消毒方法、孵化密度、胚胎发育阶段、振动频率、水体循环周期对离体胚胎孵化效果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氨氮、亚硝酸盐、pH对离体胚胎孵化的影响1)氨氮为0、0.2、0.6、2.0、3.5 mg/L时离体胚胎的
机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应对环境存在的大量病原微生物的压力,发展了一套复杂而精确的抗感染机制——免疫系统,分为先天性免疫(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又称特异性免疫)。鱼类作为世界上种类最多的脊椎动物,虽然鱼类已经进化出了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但是与高等脊椎动物相比,鱼类的适应性免疫应答效率较低,抵抗外源生物入侵的能力也较弱,因此鱼类的先天性免疫在抵御外来微生物入侵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前,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机遇、新平台、新思路,也将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拓展新空间、形成新业态、实现新提升。中国日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重要论述精神,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充分把握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时与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激发文化内容生产力,不断
Ⅱ型干扰素,也称干扰素-γ(IFN-γ),是参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1(Th1)免疫应答的关键细胞因子之一。研究表明,鱼类与哺乳类Ⅱ型干扰素同源,不同的是真骨鱼类(Teleost)有两种Ⅱ型干扰素,即IFN-γ和干扰素-γ相关因子(IFN-γrel)。迄今,对鱼类IFN-γ基因的表达规律和功能已有大量报道,而对IFN-γrel的研究尚不深入,产生IFN-γ和IFN-γrel的细胞来源不清楚,它们是否有
<正>中国电力教育协会(以下简称“中电教协”)是由全国电力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教育培训机构、电力院校及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社会团体。中电教协致力打造电力人才培养交流合作一流平台。具体而言,针对电力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组织全国电力行业人才培养、教育培训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探索电力行业教育培训的特性和规律,探究电力行业企业教育培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