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的株型与小麦产量息息相关,理想的小麦株型能更好的服务于生产,增加小麦产量。而株高是影响小麦株型进而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适当降低株高可以有效增强小麦的抗倒伏能力,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千粒重是衡量小麦产量的指标之一,有效开展千粒重相关的研究对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周8425B×小偃81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F8)和实验室收集的479份来自国内外的小麦材料构成的自然群体,利用90K芯片标记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对3个环境下的千粒重、籽粒长、籽粒宽和籽粒厚进行QTL定位。根据定位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判断黄淮麦区中陕西、河南和山东种质材料中的优势类群。为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基因型参考。同时使用KASP标记对自然群体材料进行了鉴定,并结合多年多点获得株高性状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通过QTL定位,共检测到8条染色体上的22个QTL,变异解释率(PVE)范围为4.77%~19.95%,12个位点为主效QTL(PVE>10%)。其中Qkgw.nwafu-6B为新QTL。4A、6A、6B、7D染色体处QTL在多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其中4A和7D染色体处QTL与已报道的相关位点位置相同或接近。6A染色体上的QTL位于小麦的交换冷点区内,根据KASP和聚类分析结果判断在6A染色体处存在不同的类群,可能为新的QTL位点。参照RIL群体定位结果开发出了与Qkgw.nwafu-6B共分离的KASP标记,并在479份自然群体显著性检测中证明该位点与千粒重表型显著相关。以106份黄淮麦区小麦材料对已定位的主效QTL区间进行聚类分析,发现了4个不同产区间都至少以20%频率出现的类群。检测到1个主效位点Qkgw.nwafu-6B,为新QTL,开发了一个与该QTL共分离的分子标记KASP_IWA349。通过对分子标记检测后的小麦株高进行统计,可以明显看出矮秆基因对降低小麦株高和提升小麦千粒重具有显著作用。比对三个矮秆基因在黄淮麦区陕西、河南、山东、山西和江苏等省份的分布频率大小,可以排布为Rht24(90.83%)高于Rht-D1b(63.33%)高于Rht-B1b(23.33%)。Rht24分布频率最高,但单一出现降秆效应并不突出,而通过与Rht-B1b和Rht-D1b互作后,降秆效果能达到19.6%,千粒重提升7.3%。陕西的Rht-B1b基因有很高的分布,其他省份多以其野生型出现,可能与陕西主要推广品种多为含有Rht-B1b的小偃6号相关。综合来看,对于不同的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24在利用上可以看出具有较为明显的偏好性,可能与不同省份产区针对气候和抗病性等育种目标以及多数材料选择的矮源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