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老化相关的宏观-微观结构特征联合分析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ldGh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步入中老年阶段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大脑将发生形态学萎缩、神经元凋亡或脱髓鞘等改变,基于磁共振的脑结构成像为研究正常脑老化生理机制提供了影像学依据。在大脑正常衰老过程中,大脑结构在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空间尺度下发生的生理过程,得到了广泛研究。但是,两个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生理过程在脑老化的时间尺度上以及生理机制上是否具有以及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目前少有对于该问题的系统研究。因此本文期望通过对宏观-微观结构特性的联合分析,初步探究脑老化过程中两个空间尺度下结构改变的内在联系,对揭示脑老化的神经生理机制,以及老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招募了60名健康老年受试者,采集了高分辨率的结构磁共振数据和扩散磁共振数据。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和皮层重建的方法,获取年龄相关的全脑灰质的宏观结构改变。结果显示,宏观结构的改变主要分布在前额叶、颞叶和丘脑。同时,采用扩散峰度成像参数重建全脑灰质和浅层白质的微观结构特性,并对其进行年龄特性分析。结果发现,灰质的微观结构改变主要分布在前额叶、枕叶、颞叶和皮层下核团,浅层白质的微观结构改变主要分布在前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结合二者的结果,发现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呈现年龄相关的动态变化,且变化的区域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重叠。
  为了进一步探究脑老化过程中脑宏观-微观结构内在联系的生理机制,本研究进行了相关/偏相关分析,定量描述脑老化过程中大脑宏观-微观结构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灰质的前额叶、枕叶和皮质下核团等区域,在灰质和浅层白质的前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等区域,宏观-微观的结构特征变化呈现出显著相关性,且不依赖于年龄的增长。
  综上,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脑老化的过程中,大脑结构发生的宏观、微观结构改变存在相似的空间分布模式,并且创新地分析脑老化过程中的宏观-微观结构的相关性及其对年龄的依赖性。这种内在相关性可能揭示了脑老化过程从微观到宏观的生理过程的紧密联系与独立关系,进一步促进了对脑老化的神经生理机制的认识。同时,本研究为探究脑老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化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也对研究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和蛋白作物来源,2017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达4608千公顷,但目前我国的花生机械化播种水平仍然较低,且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花生种植分为人工种植和机械化种植两种方式。人工种植需要耗费较多的劳动力,当前农村劳动力不足且劳动成本较高,加之人工种植收益低,经济效果不理想,严重制约了花生产业化的发展。因此,研发工作性能稳定、可靠、满足花生精量播种、适合花生高产农艺种植要求的机械化精量
芝麻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2017年我国芝麻种植面积4.03×105hm2,芝麻总产量6.31×105t,单位面积产量1569.32kg/hm2。我国芝麻的收获机械化水平低,绝大多数采用人工割刈法,收获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目前我国尚未开展芝麻联合收获机械的研究,联合收获领域尚属空白。本文针对芝麻联合收获技术展开了相关研究,针对芝麻植株高大、茎秆粗壮、蒴果易炸裂等特性导致的割送系统损失率大等问题
我国花生秧蔓产量巨大,据统计年产量已达3545万吨,但目前市面上的花生收获机械都只能完成花生果的收获,不能同时对花生秧蔓进行有效收集处理,花生秧蔓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本文针对花生秧蔓掺杂残膜泥土等杂质、配套成型方式研究较少以及配套机械少的问题,研究了基于秧果兼收型花生联合收获秧蔓输送收集成型装置,确定了花生秧蔓最佳成型方式,研制出了一套三垄六行花生秧蔓输送收集成型打捆装置,为秧果兼收型花生联合收获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随着近年来我国花生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两段式花生收获成为花生收获的主要形式。为进一步提高两段收获中第二段花生捡拾联合收获的作业质量,需要对花生捡拾联合收获机进行优化设计,以花生捡拾联合收获秧果与机构相互作用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对花生植株的物理特性进行了测量研究,基于花生植株的物理特性,对现有花生捡拾联合收获机中的关键部件完成了优化
种子收获是获得正确试验结果的重要环节,脱粒装置作为收获机的关键装置,脱粒水平直接影响着种子的收获质量和品种选优。为了满足种子脱粒收获的清种要求,同时分析国内外脱粒装置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玉米种子脱粒装置,通过理论和仿真进行了结构设计和性能分析,并进行了田间试验,能够满足玉米种子收获要求。具体如下:  (1)利用实验室相关设备,对丹玉14号玉米品种的相关物理特性参数进行了测定,如籽粒含水率、三轴尺寸
近年来,化学、生物学、医学等方面的研究报告向人类展示了沙棘油在抗菌、增强人体免疫力、抗癌、抗炎生肌、抗辐射、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美容护肤等方面的良好效果.中国沙棘资源丰富,约占世界沙棘资源的90%以上.每年沙棘果加工后都会剩余大量沙棘籽,而沙棘籽就含有丰富的油脂.超临界流体萃取具有纯度高、产品品质优、无溶剂残留等特点,为天然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该论文首先考察了沙棘油的开发
学位
纳米技术及其在木材科学中的应用是近期木材科学界所关注的高新技术之一,与此相关的木材/无机质复合材成为木材功能改良研究领域中活跃的主题.该文在总结有关纳米复合材料和无机质复合木材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将气凝胶概念引入到木材/无机质复合材的制备研究中.设计通过超临界干燥技术结合溶胶-凝胶法制备新型木材/SiO气凝胶复合材,从制备工艺学原理、SiO气凝胶在木材中的分布与界面状态、性能评价以及木
学位
该文研制了一种负载型TiO固定相光催化降解处理装置,采用自制的负载型固定相光催化剂,以紫外线杀菌灯为光源,染料废水、生活污水和含酚废水为处理对象,在试验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1.负载型TiO固定相光催化降解处理装置的研制;2.对染料废水的处理研究;3.对含酚废水的处理研究;4.对生活污水的处理研究.
视觉诱发型脑-机接口(Visual brain-computer interface,v-BCI)凭借着出众的信息传输速率和分类正确率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传统v-BCI交互过程中需要用户精力集中注视视觉刺激,这既会对用户视觉注意造成占用、又易引起用户的疲劳感。由视网膜映射原理可知,视觉诱发电位(Visual-evoked potentials,VEPs)的空间模式与视觉刺激在用户视野中呈现的位置
学位
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Computer Tomography,CT)是医学影像学领域中重要的方法之一,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静态器官成像逐渐向动态发展,扫描速度随之提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ecs Helieal CT,MSCT)已经在心脏等动态器官的检查方面得到应用,这使得对设备的运动测量准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其精度,国内外学者纷纷展开对CT动态体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