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牙髓炎牙髓钙化的发生率很高,在50%的患牙中至少存在着一个或多个的牙髓钙化<(1)>。牙髓钙化常引起髓腔狭窄和闭塞,妨碍医生对根管入口的预备和根管的进入,大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造成治疗的不完善,患牙不能得到进一步的修复。牙髓钙化中髓石的形成是发生于牙髓的病理性矿化,病因尚未明确。目前研究表明,该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相关。Nanobacteria菌是芬兰科学家Kajander发现的新菌种<(2)>,它能在菌体周围产生矿化外壳,形成晶体核心,并能感染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使感染组织发生病理性矿化。研究表明,Nanobacteria菌与肾结石、硬皮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人体组织的病理性矿化疾病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3,4,5)>。
本研究通过对牙髓及髓石中Nanobacteria菌的检测,分离和鉴定,同时进行Nanobacteria感染人牙髓细胞的实验,探讨Nanobacteria在牙髓病理性矿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研究髓石的形成过程及其发病机制提供新的切入点。为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第1部分 牙髓组织及髓石中Nanobacteria菌的检测
目的:通过对Nanobacteria菌的检测,发现牙髓及髓石中Nanobacteria菌存在的证据。
方法:采用Nanobacteria菌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ABC)法、间接免疫荧光 法,透射电镜法对15例正常牙髓、11例炎症牙髓及13颗髓石中的Nanobacteria菌进行检测和观察。
结果:正常牙髓组织免疫组化染色为阴性,炎症牙髓组织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为36.3%,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髓石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为84.6%,间接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为92.3%,透射电镜下观察到髓石中有Nanobacteria菌样结构存在。
结论:炎症牙髓及髓石中存在Nanobacteria菌,髓石的形成可能于Nanobacteria菌感染有关。
第2部分髓石中Nanobacteria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目的:从髓石中分离Nanobacteria菌,并进行培养和鉴定。
方法:新鲜收集的27颗髓石分为9个样本,每个样本含3颗髓石,进行Nanobacteria菌的分离、培养,观察该菌形态学及生长特性,采用yon kossa染色、Nanobacteria菌单克隆抗体8D10和G188免疫组化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Hoechst染色和yon kossa染色双重染色法联合进行Nanobacterria菌鉴定。
结果:本次实验7个样本中所分离、培养出的细菌形态学特征与生长特性与Nanobacteria菌相似,yon kossa染色呈阳性反应,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阳性。双重染色实验中,样本Hoechst染色呈阴性反应,von kossa染色呈阳性反应,而牙髓细胞的Hoechst染色可见胞核呈明显阳性反应,有2个样本中未见有细菌生长。
结论:髓石中可分离得到Nanobacteria菌,该菌的生物学特性可能在髓石的形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3部分Nanobacteria菌感染人牙髓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Nanobacteria菌与人牙髓细胞(HDPCs)共培养后,HDPCs的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Nanobacteria菌对HDPCs牙本质基质蛋白OCN、DSPP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Nanobacteria菌与HDPCs进行共培养,运用透射电镜、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Nanobacteria菌感染HDPCs的状况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HDPCs OCN、DSPP基因的表达。
结果:Nanobacteria菌与HDPCs共培养后,透射电镜下可见Nanobacteria菌粘附及侵入HDPCs,部分HDPCs出现超微结构的病理性改变,以及HDPCs中DSPP及OCN表达下调。
结论:Nanobacteria菌具有侵入HDPCs的能力,并可通过细胞毒作用引起HDPCs超微结构的病理性改变,抑制HDPCs内DSPP及OCN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