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酒酿酒酵母中高级醇及乙酸乙酯代谢途径的基因改造研究

来源 :四川轻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guang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级醇和乙酸乙酯是果酒中重要的风味物质,它们的含量对果酒的口感和品质都有重要影响。为探究桑葚酒中因醇高酯低而出现的易上头、口感不协调等问题,本文从代谢途径出发,通过敲除高级醇支链氨基酸分解途径中的支链氨基酸转氨酶基因BAT2和过表达乙酸乙酯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醇乙酰基转移酶基因ATF1/ATF2,探究不同基因改造后对桑葚酒中高级醇和乙酸乙酯生成量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实验室前期从桑葚自然发酵液中选育的优良二倍体酿酒酵母S3为出发菌株,通过构建的重组质粒p UC-BAKB,扩增重组片段BA-Kan MX-BB并将其转化至S3中,经筛选验证后,成功获得缺失一个BAT2等位基因的重组菌株S3-1。(2)以重组菌株S3-1为出发菌株,再次敲除BAT2基因,获得缺失两个BAT2等位基因的重组菌株D3-1。通过将重组菌株S3-1、D3-1和出发菌株S3同时进行桑葚酒发酵,探究BAT2基因的缺失对桑葚酒中高级醇的影响,结果表明:D3-1的生长速率和最大生物量较S3有所减弱,S3-1无明显差异;S3-1和D3-1的CO2失重、总酸、还原糖和酒精度等基本发酵性能与S3均无明显差异;S3-1和D3-1的高级醇生成量较S3有明显下降,S3-1的总高级醇含量降低了20.97%,为359.33 mg/L;D3-1降低了31.63%,为310.85 mg/L。其中异丁醇和异戊醇的含量有明显地下降,S3-1中分别降低了27.42%、22.86%;D3-1中分别降低了40.53%、35.28%,正丙醇和β-苯乙醇无明显降低。(3)以S3为出发菌株,结合融合PCR等方法,构建缺失一个BAT2等位基因同时过表达ATF1的重组菌S3-A1,和缺失一个BAT2等位基因同时过表达ATF2的重组菌S3-A2。通过将重组菌株S3-1、D3-1、S3-A1和S3-A2和出发菌株S3同时进行桑葚酒发酵,探究在BAT2基因缺失的基础上过表达ATF1/ATF2基因对桑葚酒中高级醇和乙酸乙酯的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性能上,除D3-1有所减缓外,其他重组菌的生长趋势与S3均无显著性差异;基本发酵性能上,所有重组菌与S3都无显著性差异;高级醇含量上,S3-A1下降最多,降低了40.77%,为268.68 mg/L,S3-A2下降了21.23%,为357.27 mg/L,S3-1和D3-1则分别下降了17.29%和27.49%;乙酸乙酯含量上,S3-A1和S3-A2上升明显,其中S3-A1升高了25.38倍,为711.35 mg/L,S3-A2升高了2.09倍,为83.37 mg/L,S3-1和D3-1无明显上升。(4)通过正交优化重组菌株S3-A2的桑葚酒发酵条件,来进一步降低其高级醇产量。结果表明:在初始糖浓度21°Brix,酵母接种量5%,发酵温度28℃的最佳条件下,S3-A2所发酵的桑葚酒,其高级醇含量为315.43mg/L,相较于对照组无显著变化,相较于优化前降低了11.71%。而优化后的其他基本发酵性能和乙酸乙酯含量均能达到正常范围,相较优化前无显著变化。
其他文献
己酸乙酯是浓香型白酒中的主体风味物质之一,其含量是决定浓香型白酒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曲酒优质率的主要限制因素。而合成己酸乙酯的前体物质己酸主要由窖泥中产己酸微生物合成,窖泥中的产己酸细菌是浓香型白酒窖泥中及其重要的产酸功能菌,其数量与功能直接影响着浓香型大曲酒特征风味物质的形成。本文从浓香型白酒窖泥中对高产己酸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离筛选鉴定,并对其中最优的产己酸菌的生长产酸性能、产己酸代谢途径和己
学位
本文采用失重腐蚀、pH测试、电化学测试以及表面分析等方法分别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和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T.f)两种微生物在不同水环境中对QT500-7球墨铸铁的腐蚀行为;利用失重腐蚀、pH测试以及Fe2+的滴定研究了三种消杀工艺对T.f—球墨铸铁腐蚀体系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枯草芽孢杆菌(BS)在L
学位
光催化技术因其高效、稳定、绿色、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治理水体污染方面备受青睐。光催化技术能有效去除诸如重金属离子、抗生素、染料和酚类等有害物质。在现有的光催化剂中,BiOCl因其高效率、稳定性好和特殊的层状结构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BiOCl作为典型的紫外光响应型光催化剂,具有较宽的禁带宽度与较快的光生载流子复合率,导致其对可见光的利用率较低,实际应用受到限制。为突破目前实际应用瓶颈,本文利用炭
学位
白酒又名烧酒,是以曲类、酵母等为糖化发酵剂,利用粮谷类作物经过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贮存、勾调而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目前,白酒中已知的风味化合物的数量超过1000余种,占白酒总量的1%-2%左右。这些微量的风味物质的形成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例如:酿造工艺的不同、生产原料的不同、窖藏条件的不同都会在一定程度对白酒产生影响,形成不同的香型、等级。近年来,由于白酒市场缺乏统一的评
学位
随着我国制革工业快速发展,导致大量含氮制革废水的产生,因而制革废水中总氮处理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生物絮凝剂具有易生物降解、无毒和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在水处理方面具有潜在价值。两性淀粉具有阴离子和阳离子特征基团,同时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无毒、活性基团点多等特点,从而在各领域中广泛应用,是理想的改性材料。首先,以蜡质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CZ1001)所产生物絮凝剂和三种不同
学位
茶黄素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成分,具有抗氧化衰老、降血糖血脂、抗菌抗癌等多种功能。目前,茶黄素的合成制备主要利用红茶传统发酵工艺,但产物的产率不高、纯度较低、成本难以控制,其原因在于红茶内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的酶活力较低且酶促合成茶黄素(Theaflavins,TFs)的能力不强。PPO能有效催化茶多酚等酚类物质氧化聚合生成醌类物质,在酶促合成TFs等方面有着重要
学位
沁水盆地煤层气田是中国第一个开展煤层气开发的热点地区,广志区位于沁水盆地复向斜东翼中段,盆地构造演化的主导作用导致煤层气成藏过程复杂。为揭示广志区中—高煤阶煤层气成藏富集规律及地质特征,依据该区以往测试实验成果资料和勘探成果资料,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主力煤层15号煤的煤层厚度、埋藏深度、煤岩煤质、储层物性、含气性、等温吸附特征、煤岩热演化程度等条件进行分析,建立煤层气成藏模式
期刊
我国白酒产业自建国以来发展迅速,传统工艺早已不能够满足当前生产需求,白酒生产迈向现代化、机械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目前,小曲白酒的机械化程度最高,提高了劳动效率,但依然存在酒体单薄、风味种类少、高级醇含量偏高等问题。本课题旨在用功能菌提高小曲白酒机械化生产的质量,解决小曲白酒酒体单薄以及高级醇含量偏高等问题,在传统小曲清香型白酒酿造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室液态酿造试验、实验室固态酿造试验,以13株
学位
扣囊复膜酵母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国内清香型酒曲、韩国酒曲(Nuruk)、柬埔寨酒曲(Dombea)等淀粉质含量高的酒曲中的功能性微生物,大量研究发现其能够分泌具有较高活性的淀粉酶、β-葡萄糖苷酶、酸性蛋白酶,同时具有一定的产酒产酯能力,但目前国内外对其研究主要体现在产海藻糖方面,在酿酒方面的研究较少。本课题采用LC-MS非靶向技术检测分析不同温度及不同转速条件下的对数期与稳定期的Saccharomyc
学位
李子是我国山区的重要经济果木,对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李子集中在同一时间上市,常常造成增产不增收的情况,继而开发李子精深加工产品。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健康食品需求度的增长,果酒因具备良好的口感和营养价值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可,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当前,果酒酿造相关的原料质量、酿造微生物筛选、发酵工艺等关键因素仍需进一步完善,极大的限制了果酒行业发展。本文以李子为酿酒原料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