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中的攻击行为和受欺负行为高居不下,单纯攻击组儿童、单纯受欺负组儿童和攻击型受欺负组儿童的适应状况备受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是影响适应状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不同特征个体,或面对的情境不同,采用的应对方式所蕴含的意义不同,对适应状况的预测效应不同。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究不同攻击/受欺负亚组间,应对方式与心理适应的预测效应。研究以安徽四年级到八年级的学生为被试进行一年的追踪研究,参照Schwartz等人使用的标准确定不同攻击/受欺负亚组。结果发现:1)单纯受欺负组儿童心理适应情况最差,在四个亚组儿童中,自尊处于最低水平,孤独感处于最高水平,与攻击型受欺负组儿童的抑郁水平无显著差异,但高于其它两组;单纯攻击组儿童自尊水平高于未卷入组儿童,孤独感和抑郁水平则与未卷入组儿童无显著差异;攻击型受欺负组儿童心理适应情况差于单纯攻击组儿童和未卷入组儿童,但强于单纯受欺负组儿童。2)单纯受欺负组儿童比单纯攻击组儿童更少采取问题定向应对方式,攻击型受欺负组儿童比未卷入组儿童更多采取情绪定向应对方式。3)对于未卷入组儿童而言,T1问题定向应对方式显著预测T2心理适应;三个攻击行为卷入组则无预测作用。对于单纯攻击组儿童而言,T1的自尊和孤独感对T2问题定向应对方式的预测效应不显著;其它三组显著预测。对于单纯受欺负组儿童和未卷入组儿童而言,T1情绪定向应对方式显著预测T2自尊;对于攻击型受欺负组儿童和单纯攻击组儿童而言,预测效应不显著。对于未卷入组儿童而言,T1心理适应显著预测T2情绪定向应对方式;但是对于三个攻击行为卷入组而言,T1心理适应对T2情绪定向应对方式预测效应大部分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