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攻击/受欺负亚组儿童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适应的关系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b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中的攻击行为和受欺负行为高居不下,单纯攻击组儿童、单纯受欺负组儿童和攻击型受欺负组儿童的适应状况备受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是影响适应状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不同特征个体,或面对的情境不同,采用的应对方式所蕴含的意义不同,对适应状况的预测效应不同。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究不同攻击/受欺负亚组间,应对方式与心理适应的预测效应。研究以安徽四年级到八年级的学生为被试进行一年的追踪研究,参照Schwartz等人使用的标准确定不同攻击/受欺负亚组。结果发现:1)单纯受欺负组儿童心理适应情况最差,在四个亚组儿童中,自尊处于最低水平,孤独感处于最高水平,与攻击型受欺负组儿童的抑郁水平无显著差异,但高于其它两组;单纯攻击组儿童自尊水平高于未卷入组儿童,孤独感和抑郁水平则与未卷入组儿童无显著差异;攻击型受欺负组儿童心理适应情况差于单纯攻击组儿童和未卷入组儿童,但强于单纯受欺负组儿童。2)单纯受欺负组儿童比单纯攻击组儿童更少采取问题定向应对方式,攻击型受欺负组儿童比未卷入组儿童更多采取情绪定向应对方式。3)对于未卷入组儿童而言,T1问题定向应对方式显著预测T2心理适应;三个攻击行为卷入组则无预测作用。对于单纯攻击组儿童而言,T1的自尊和孤独感对T2问题定向应对方式的预测效应不显著;其它三组显著预测。对于单纯受欺负组儿童和未卷入组儿童而言,T1情绪定向应对方式显著预测T2自尊;对于攻击型受欺负组儿童和单纯攻击组儿童而言,预测效应不显著。对于未卷入组儿童而言,T1心理适应显著预测T2情绪定向应对方式;但是对于三个攻击行为卷入组而言,T1心理适应对T2情绪定向应对方式预测效应大部分不显著。
其他文献
目前,全国各高校研究生的数量已颇具规模,随之而来的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成为新的焦点。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人才,因此,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研究生培养的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对比法、录像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第23届、第24届、第25届、第26届、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中的团体操表演以及第29
同伴侵害(peer victimization)是指个体遭受同伴攻击的经历(Mynard & Joseph, 2000)。研究表明,有5%-15%的儿童青少年经历过严重的或持续的同伴侵害(Craig, Pepler, & Atlas,
贵南藏绣被青海省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诸多原因,藏绣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藏绣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要发展,就必须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对提高学生以及全民族身体素质起到关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