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和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必须坚持绿色生态导向,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方式。与此同时,也应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诚然,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资源配置具有重要影响。财政支农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是农业生产经营行为、农业规模结构和农业发展方式的风向标,决定着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实现跨越的关键时期,财政支农政策理应将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并构建相应政策体系以积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我国实施了差异化的财政支农政策。中央与地方政府颁布和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支农政策,不断加大农业支持力度,给我国农业带来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以1978年为起点,我国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117.5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59287.8亿元(按照1978年不变价计算);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30476.5万吨上升到2016年的61625.1万吨,成功地以不到全球10%的耕地和7%的水资源量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但不可否认,巨大的成就是以大量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面对自然资源约束加强、生态环境持续下降的双重约束,有效协调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三者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实现跨越所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属性。国内外研究经验表明,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解决农业发展资源约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必然选择。理论层面上,传统的农业生产率分析框架能有效测度农业资源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但其并未考虑环境问题。近年来,农业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此领域的研究者将环境因素纳入农业生产率分析框架中,在分析农业经济增长绩效的同时综合考虑环境问题,通过效率测度和分解探讨资源、环境和农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将环境因素纳入农业生产率分析框架是近年来农业生产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通常将其称为“农业绿色生产率”。基于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财政政策改革的现实背景下,本研究以财政支农政策改革为切入点,以优化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为总体目标,深入分析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探讨财政支农影响农业绿色生产率的作用机理与作用路径,并通过全国层面时间序列数据和省级层面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为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替代性的理论方法和分析框架。通过研究,希冀为绿色生态导向的财政支农政策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推动农业绿色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分析理论向前发展提供经验证据。本研究总共由九部分组成,分别简述如下:导论。主要阐述本研究的选题背景与意义;考察国内外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动态,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评述;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陈述说明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阐述论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与研究局限。第一章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财政支农、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绿色生产率和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等核心概念予以界定;其次阐明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公共财政理论、农业外部性理论、绿色发展理论和生产效率理论。第二章财政支农政策演变与评价。本章首先以建国后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变迁为主线,将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历史变迁划分三大阶段,考察每阶段财政支农政策变化的背景、农业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并作简要评价;其次,基于财政支农政策历史沿革分析归纳总结,并结合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现实背景,探讨了“十三五”时期和未来中长期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发展趋势与重点方向;最后,基于农业绿色发展视角对我国财政支农政策进行评价。第三章财政支农影响农业绿色生产率的作用机理与路径分析。本章首先基于投入产出和效用理论视角辨析了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其次,从制度经济学理论层面分析了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生产率影响的作用机理;最后,探讨了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生产率影响的作用路径。第四章农业绿色生产率测算与结果分析。本章首先对农业绿色生产率测算过程中的农业环境污染处理方法和农业绿色生产率测算及其分解方法予以甄选;其次,构建农业绿色生产率测算指标体系,采用清单分析法对农业环境污染变量进行核算,建立我国30个省(市、区)(不包括西藏)1995~2015年的农业生产投入、期望产出(农业经济增长)和非期望产出(农业污染)数据库,并对投入产出变量进行详细说明;在此基础上,基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对我国农业绿色生产率水平进行测算与分解,并从总体层面、省级层面和区域层面对农业绿色生产率及其分解结果予以分析。第五章财政支农对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变化的影响分析:基于绿色发展视角。基于第三章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生产率影响的作用路径分析的研究结论,即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是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生产率影响的内在逻辑起点。本章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财政支农对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变化的影响。首先,分析了财政支农背景下农业劳动力、农业土地、农业机械和农业化肥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变化,定性分析财政支农对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其次,基于绿色发展视角利用超越对数函数测度农业生产要素间的产出弹性和替代弹性;最后,实证分析了财政支农对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影响。通过本章研究,为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生产率影响作用路径的研究分析提出研究假设。第六章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首先构建了反映财政支农、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绿色生产率关系的生产函数理论模型;其次,基于财政支农与农业绿色生产率的生产函数计量模型,利用1995~2015年全国层面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财政支农与农业绿色生产率的时间序列关系,并构建长期均衡模型和短期均衡模型分析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生产率影响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最后,采用1995~2015年我国30省(市、区)省级层面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生产率及其成分的影响。第七章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生产率影响的拓展分析:基于区域差异视角。本章根据粮食功能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将本研究30省(市、区)进行划分;构建包含分区虚拟变量交互项的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比较分析不同区域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差异。希冀在宏观层面探讨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区域差异化,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财政支农政策优化提供决策支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全文的研究结论,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适应性政策建议。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研究目标展开研究,主要创新点有:第一,通过国内外文献梳理发现,鲜有研究具体考察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在我国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财政政策改革的现实背景下,本研究探讨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为农业财政政策改革以推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提出适应性政策建议,在选题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时效性和创新性。第二,在国内外研究中,目前尚未有确切经济学理论适用于分析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有关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笔者并未发现基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视角对其展开分析的研究。本研究在农业绿色生产率分析框架下,以财政支农背景下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其变化为逻辑起点,从而探讨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这一全新视角是对现有相关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同时也推进了农业绿色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分析理论向前发展。第三,在农业绿色生产率测算中,众多研究将农业投入产出变量与农林牧渔业的投入产出变量混为一谈,从而导致测算的农业绿色生产率不精确。本研究将视角聚焦于以种植业为代表的狭义农业,从农林牧渔业中分离出农业各投入产出变量,并将农业环境污染聚焦于农业生产中以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田固体废弃物四类污染物,在此基础上测算我国农业绿色生产率水平。第四,在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中,一是基于全国层面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两者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二是利用省级层面面板数据分析了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并探讨了前者对后者影响的主要路径;三是从区域差异的视角分析了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以上实证分析较为全面的探讨了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生产率影响的时空异质性。第五,在研究方法选择上,本研究采用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和GML指数对农业绿色生产率进行测度与分解;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算了农业生产要素间的产出弹性和替代弹性;运用区域划分的虚拟变量和财政支农指标作为交互项分析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生产率影响的区域差异,这些方法合理解决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同时也能为其他学者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