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姬塬油田西部长4+5段储层是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大量的试油和生产数据表明该段储层虽已进入油气开采阶段但仍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所以对其继续进行勘探在增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滚动勘探工作就要对目的层在沉积展布规律、物性特征、成岩特征和含油性等方面具有全面清楚的认识,并且最好以半定量甚至的定量的形式进行相关的刻画和解释。然而,目前有关该段致密砂岩储层的研究成果多数为定性的、不可靠的,且较为浅显,在几个方面体现为:岩性和岩相的识别多以主观意识或古老低效的方法来解决,造成识别结果准确率低,进而使得后续的单井相、多井相和沉积平面相的分析结论不可靠;用于计算孔渗等物性参数的模型需要较多统计参数支撑,而这些带有统计意义的参数的质量取决于统计计算数据量和数据来源方式,这就导致所得的计算结果的准确率有待商榷;用于分析储层致密过程的孔隙度演化方法所得的计算结果常含有较大误差,导致推断出的相关解释结论可信度低;关于优质储层形成机理的解释结论过于片面。为此,为使长4+5段储层在油气增产上能起到更大的作用,本文开展了针对储层特征和有利区预测等内容的研究。为深入了解长4+5段的储层特征和油藏分布规律等,本文特在地质学和信息处理双重理论的基础之上采用半定量或定量的方式进行研究:先根据测井响应特征对目的层进行地层划分以完成地层等时格架的建立;再根据岩心观察分析来了解目的层岩性和岩相等沉积特征,并在结合测井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用神经网络完成岩性和岩相等内容的识别,进而给出关于沉积在单井相、多井相和平面相上的展布规律;之后,通过分析储层在沉积、物性和成岩等方面上的特征后对储层进行分类,并采用模糊方法对其进行评价,以获知储层的分布规律;其中,在解释孔渗等物性参数方面采用复合型神经网络进行解决,以期避免在计算中使用带有区域统计意义的参数,而在依据铸体薄片等资料对储层孔喉进行分析和评估上采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解决,以使获得的孔喉数据是客观准确的,不带有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然后,采用神经网络对孔隙度演化分析方法所得的计算结果进行修正,以使所推断出的储层致密过程更为可靠,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联合分析储层生烃史等资料来完成关于储层致密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和优质储层形成机理等内容的认识;最后,通过综合考虑储层在沉积、物性、成岩和含油性等方面上的差异来预测油气储集相对有利区以及建产目标区,以此为后续的油气开发工作提供建议。经研究得知:储层可细分为长4+5111、长4+5112、长4+5121、长4+5122、长4+5211、长4+5212、长4+5221、长4+5222等8个小层;物源方向为北东—南西向;沉积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和水下支流间湾为主;从长4+5222至长4+5111,砂体厚度具有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目的层孔渗均值分别约为10.89%和0.65m D;以孔渗变化为标准,从长4+5222至长4+5111,储层物性显示为由好变差再变好;储层孔隙以粒间孔、粒间溶孔和晶间孔为主,而喉道以片状和弯曲状喉道为主;平均孔喉半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储层渗流能力;以钙质胶结或粘土质胶结为主的储层适用于盐酸或土酸酸化;成岩作用以机械压实作用、溶蚀作用和胶结作用等为主;成岩相类型有绿泥石薄膜—粒间孔相、伊利石+绿泥石胶结—溶蚀相、伊利石胶结相和碳酸盐胶结相;成岩演化普遍达到中成岩A阶段;储层类型可分为低渗透、特低渗透、超低渗透、致密层等4大类和Ⅰ、Ⅱ、Ⅲa、Ⅲb、Ⅲc、Ⅳ等6小类;从长4+5222至长4+5111,储层品质呈由好变差在变好—中的变化趋势;孔喉半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致密上限分别为0.539μm、10.5%和0.95m D;储层致密演化过程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压实+早期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晚期胶结作用等4个阶段;从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早期,储层先致密后成藏,而再从早白垩世早期至早白垩世晚期,储层致密与成藏同时进行;优质储层的形成得益于储层的保孔机制和增孔机制;油藏以构造—岩性和岩相油藏为主;从长4+5222至长4+5111,油层分布范围呈逐渐减小趋势,但油层厚度却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目的层的有利区和建产目标区的个数分别为30和25,分布的面积分别为115.5km2和57.1 km2,对应的储量为1843.63×104t,其中长4+5222和长4+5221与其他小层相比在此方面具有相对更多的数量、更广的分布面积和更大的储量估值。研究结果表明:从长4+5222至长4+5111,地层表现为一水进—水退过程沉积;从长4+5222至长4+5111,储层质量呈由好变差再变好—中的变化趋势;长4+5段储层致密与油气成藏关系由两个阶段构成,先是储层先致密后成藏,后是储层致密与成藏同时进行;储层的保孔机制和增孔机制是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在对比有利区和建产目标区的个数、分布面积及油气储量等内容下,长4+5222显示出具有最高的开发潜力,其次是长4+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