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胶东半岛华北克拉通东南缘,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三的大型重要的金矿集区,拥有如三山岛金矿、焦家金矿、玲珑金矿等一系列世界级的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吸引了我国乃至全球矿床学家和地质勘探学家的目光,是开展金矿矿床学研究和地质勘查的天然实验室。近年来,随着矿山资源枯竭,矿床深部外围找矿迫在眉睫,应用于深部找矿的勘查地球化学方法亟需进一步研究。了解胶东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基础上,依据收集的119个金矿床的空间位置、赋矿地质体、储量-平均品位-矿体产状和成矿时代(部分矿床)等数据,总结了胶东不同类型金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利用品位-吨位模型评价和预测了其成矿潜力。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是典型焦家式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玲珑式花岗岩中、受三山岛-仓上断裂带控制,根据矿物生成的先后顺序划分为(黄铁矿)绢英岩化、金-石英-黄铁矿、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石英-碳酸盐四个阶段。其中,(黄铁矿)绢英岩化是主成矿期的蚀变产物,热液流体通过钾质交代作用和水解作用使围岩中的金活化,元素地球化学上表现为亲硫的成矿元素明显带入特征;质量平衡计算表明,在水岩反应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元素具有复杂的地球化学行为。矿化蚀变组合和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以中低温(126~35℃)、中低盐度(1.02~10.48%NaCleqv)为特征,属于C02-H20-NaCl±CH4体系。在热液流体中,金可能主要以Au(HS)2-络合物的形式运移;黄铁绢英岩化过程中,硫化作用使Au(HS)2-络合物失稳分解导致Au沉淀富集成矿。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受K交代作用影响的蚀变岩以K富集和Na、Ca贫化为特征;与K交代相关的元素摩尔比值图可用以识别焦家式金矿床中的的热液蚀变矿物及其蚀变过程。金及探途元素的质量变化模式反映了金矿化与K交代作用的空间关系,是液热流体共同作用的产物。K和金及探途元素的最大富集区域通常发生在金矿化区的近端,而贫化多发生在远离金矿化区的远端;K交代作用可以识别可能更大范围的蚀变区域,从而可以有效指示金矿化区位置。矿床尺度上,Au、Ag、As、Bi、Cd、Cu、Pb、S、Sb、W、Sr和Na20等12个地球化学指标可用来区分焦家式金矿床的金矿化区和非矿化区;精细尺度上,沿钻孔方向的成分漂移可以指示深部是否存在和/或接近金矿化区,组份漂移最强烈的元素往往最能指示是否靠近金矿化区;近地表的强氧化岩中,须考虑表生作用和风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