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关于患慢性牙周炎并伴有牙列缺损的患者行固定义齿修复后的疗效评估,特别是以牙槽骨吸收大于1/2的牙作为基牙的疗效评估,一直是研究的热点1-4。临床上大部分学者采取的是比较主观的方式来评估修复疗效4-7。虽也有通过体外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不同牙槽骨吸收水平,来研究固定义齿修复后基牙的受力情况1,2,但并不能完全复制口内复杂多变的力学环境。有鉴于此,本研究以经过系统牙周治疗的慢性牙周炎伴下颌前牙缺失,且基牙牙槽骨吸收在1/2--2/3之间的患者为对象,分别从咬合功能、牙周情况、基牙牙槽骨水平、龈沟液相关因子以及口腔健康影响程度等方面评估固定义齿修复对牙周病基牙尤其是牙槽骨吸收超过1/2的基牙的影响,以期为牙周病患者固定义齿修复的设计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采用咬合记录仪T-scanⅢ咬合测定分析系统在受试者戴牙时辅助调牙合,而对受试者在修复前、戴牙后即时、修复后一个月、三个月时的咬合情况进行记录,实验中嘱受试者进行以下咬合动作:以最大最快速咬合至牙尖交错位(ICP),并进行以下参数的分析:牙弓前后区牙合力值分布百分比;牙弓咬合接触点数;牙合力中心点(COF)距X轴、Y轴的垂直距离;咬合时间OT值;目标牙的咬合时间。2.对修复前以及修复后一个月、三个月目标基牙的牙周指数进行检查,检查的牙周指数主要有牙周袋深度(PD)、牙龈指数(GI)和牙石指数(CI)。3.对修复前、修复后一个月以及修复后三个月的目标基牙用计算机放射影像系统进行定位根尖片的拍摄,并计算牙槽骨的的高度。4.用双抗夹心法对目标基牙龈沟液中的IL-1β、RANKL和OPG的浓度进行检测和测量。5.用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14(OHIP-14)对患者修复前、修复后一个月和三个月进行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评估。结果如下:1.正中咬合时,受试者在戴牙后即时、一个月、三个月前牙牙合力百分比比修复前牙合力百分比增加(P<0.05),而后牙力百分比则减小(P<0.05);戴牙后即时、一个月及三个月两两之间前后牙力的百分比都没有差异(P>0.05);受试者的咬合接触点在修复后与修复前相比没有变化(P>0.05);而修复后一个月与戴牙后即时相比,咬合接触点数降低(P<0.05);受试者牙合力中心(COF)距X轴的垂直距离在戴牙后即时和修复后比修复前显著性降低(P<0.05);修复后一个月其增大(P<0.05),而三个月时又降低(P<0.05);COF距Y轴的垂直距离在修复后即时、修复后和修复前相比没有变化(P>0.05);受试者的咬合时间(OT值)在修复后即时、修复后与修复前相比降低(P<0.05);目标牙的咬合时间在修复后即时、修复后与修复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而修复后一个月、三个月与修复后即时相比显著升高(P<0.05)。2.受试者目标基牙的牙周指数在修复后与修复前相比没有变化(P>0.05)。3.受试者目标基牙的牙槽骨高度在修复后与修复前相比没有变化(P>0.05)。4.受试者龈沟液中RANKL,IL-1β的浓度在修复后比修复前降低(P<0.05),且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而OPG的浓度在修复后比修复前升高(P<0.05),且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RANKL/OPG比值在修复后比修复前降低(P<0.05),且随时间延长而降低。5.患者OHIP-14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在修复后3个月比修复前显著降低(P<0.05),而生理性疼痛、心理不适、心理障碍三个维度在修复后一个月与修复前相比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牙槽骨吸收大于1/2而小于2/3的牙经完善牙周治疗后作为基牙进行固定义齿修复,在短期内其临床各指标均保持稳定,可以作为固定义齿修复的基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