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保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是中国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策略之一,尤其在生态脆弱地区与贫困地区,推进精准脱贫工作稳固良性发展成为了重要议题,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采用耦合协调理论识别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与贫困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对促进石漠化地区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高扶贫政策的精准性具有重要意义。石漠化地区日益增加的人口、快速发展的经济同有限的生态资源、敏感的自然环境之间产生多种矛盾,针对生态与贫困的主要问题,研究选取盘州市这一典型石漠化地区,结合遥感和社会经济数据,综合运用定量遥感、数理统计计算、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首先,基于当量因子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进行降尺度修正,确定了盘州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其空间分布状况;然后基于空间贫困理论与精准扶贫要求,构建石漠化地区多维贫困指标体系,识别出盘州市行政村多维贫困程度并划分致贫类型;最后通过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区域生态服务价值与贫困的空间耦合协调程度及空间分异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石漠化地区生态扶贫模式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盘州市2015年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量为97.97亿元,就生态系统而言,针叶林的服务价值最高,占总价值的63.95%,裸地提供的服务价值量最低,仅占总价值量的0.001%;就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而言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土壤保持等隐形价值要远大于原料生产、水资源供给等实际价值;各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核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可靠。(2)盘州市多维贫困识别指数MPI高值区域集中在东北部与北部山区,低值区域分布在西部新老城区一带,自然环境维度(N)和地理区位维度(G)得分较高,经济基础维度(E)得分的整体得分较低,人力资本(H)呈现出整体低值平均分布;在MPI、N、G、E和H层面表现为贫困的行政村数量分别为122、144、53、35和16;将单维度叠置分析,在单个、两个和三个维度处于贫困的行政村数量分别为160个、41个和2个,在NGEH上均表现为贫困的村数量为0;根据各贫困村的分类组合情况,又可将盘州市致贫类型划分为11种,对各类型给出基础性的精准扶贫措施方向。(3)盘州市470个行政村中,有5个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贫困为低度耦合,28个属于中度耦合,209个高度耦合,228个属于极度耦合;根据耦合协调度计算,盘州市生态资源利用保护和扶贫开发之间优质协调发展的行政村7个,良好协调发展的374个,中级协调发展的59个,勉强协调发展的21个,而濒临衰退失调的4个,低度衰退失调2个,严重衰退失调的村3个。耦合度(C)与耦合协调度(D)在空间表现均大致为北高南低。(4)根据对耦合协调度(D)求Moran’s Index,得出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贫困存在着相关性和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与产业发展、山脉和水系分布等因素有一定联系;通过对区域生态服务价值与贫困的空间耦合程度和协调发展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能够多角度的判断区域发展中存在的困难,进一步在提出协调区域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方面给出更贴合实际的生态系统保护和脱贫发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