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各高校希望通过一切有效途径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大量的研究及运动实践证明,体育锻炼以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正成为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本研究拟在体育教学过程发现学生潜在心理问题,并施予恰当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干预,将为充实与扩展体育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实施体育锻炼对体育后进生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研究以体育优生与体育后进生有关身体自尊、生活满意感、社会支持及SCL-90测试结果为切入点,揭示体育优生与后进生在身体自尊、生活满意感、社会支持及SCL-90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综述,具体分析大学体育后进生产生的深层原因,探讨其心理健康状况,寻求干预体育后进生的策略;并通过实验验证干预策略效度,以期提高体育后进生的身体自尊、生活满意感及社会支持度,进而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研究分为调查与实验两阶段,调查阶段主要通过对部分高校162个体育教学班的体育优生(320人)与后进生(330人)实施量表(身体自尊、一般生活满意感、一般自尊、社会支持评定与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试。实验研究采用认知—运动干预,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以往的相关研究结果,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安排一定的体育活动内容,对部分体育后进生进行为期8周的锻炼干预,并施予认知干预。实验分为集体课外活动组;学生课外自行活动组;对照组。结论如下:(1)大学生身体自尊、生活满意感、社会支持与SCL-90相互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体育教师应以学生身体自尊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整体化的身体教育,传授和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所必备的知识与能力。(2)体育优生与后进生在身体自尊、生活满意感、社会支持及SCL-90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体育后进生心理健康状况不甚良好。(3)男女大学生在身体自尊、生活满意感、社会支持与SCL-90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4)有效的认知—运动干预可以改善体育后进生的身体自尊、生活满意感、社会支持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其中教师布置学生课外自行活动组,效果最佳。(5)高校体育教育可以通过课内外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产生最优化的体育教育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