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作家蒲松龄(1640-1715)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可谓家喻户晓,三百多年来经久不衰;美国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一位文学怪才,其小说,诗歌以及文学批评理论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的哥特小说至今还风行于世。两位文学巨匠举世瞩目,然而将他们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爱情主题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可谓颇新颖而富挑战性的课题。 二人的可比性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两类型作品具有类似的历史境遇,因而带来创作上某些审美的共性;两类型处于相似的文学边缘位置,使对比成为可能;两作家相似的人生经历使他们的作品体现出相似的人生理想、审美思维和艺术表现。 本文主要运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主义观点对两位作家几部典型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进行分析。 在蒲松龄笔下人与人相恋的爱情故事为数不多,但其中表现出的典型而更贴近真实世界的女性形象,恰好与坡三部经典的关于美人之死的爱情故事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可做平行研究。 经分析,蒲松龄与爱伦·坡笔下的这些女性温柔美丽、重情重义,为爱甘愿舍弃一切,都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对自由和真爱的追求。这体现了她们冲破旧礼教约束的愿望和对爱情与婚姻的向往和追求。但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秩序中,这些女性依然是以男性视角为轴心的,且很大程度上是男性作者塑造、为满足男性的审美期待,符合男性阅读和欣赏要求的。可以说,蒲松龄与爱伦·坡都是站在男权话语立场对现实女性和理想女性进行了感性的叙述,而不是一种理性的反思和批判;他们是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和男权文化空间内为女性本体存在开拓领地,而不是站在解构和颠覆男权话语的基础上创造女性新天地。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作品对女性的尊重和偏见并存,进步思想的火花和落后的文化意识共生。 同样地,女性形象的差异在分析后也能被挖掘出来。蒲松龄作品中的女性虽然外表坚强独立,但面对困境,尤其面对爱人逝世时表现得异常脆弱与消极,并以自尽以作为解脱。这体现了她们悲观的人生态度。与蒲松龄笔下的女性相比,坡描绘出来的女性较为柔弱与被动,给人虚无缥缈的感觉。虽然她们品格出众、才华横溢,但在爱情的追求中并未见冲破世俗的表现。可是面临死亡,柔弱的她们却表现得异常的勇敢,并与之作顽强的斗争,这体现出她们对生命还是寄予希望的。不同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两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与人生观上的差异。蒲松龄深受封建礼教和思想影响,认为女性从属与男性,她们在婚姻中处于被动而依赖的角色,而妻子跟随丈夫至死也是其忠贞不渝的见证。坡对其笔下的这些与死神作顽强斗争的柔弱女子予以赞扬与讴歌。她们有着顽强的意志,热爱和珍惜生命。这从而也体现了坡对生命有着积极的看法。 蒲松龄与坡讴歌美丽的女性和美好的爱情。虽然他们都从男性角度出发塑造自己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但所描绘的女性形象同时表现了女性对爱情的自主选择与追求,由此也反映了两人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抬头。 本文所探讨的蒲松龄和坡各自所创造的女性形象美丽多姿,真实而典型。她们都是男性心中完美女性形象。可他们塑造的这些女性虽真虽善虽美,却没有真正得到一片与男性公平相处的土地,并没有一方能使她们自由独立的空间,阳光仍未真正穿透她们头顶那一片阴沉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