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无法彻底远离政治,也无法拒绝政治的渗透。这一点,在中国20世纪文学的发展史上,就体现得更加明显。赵树理,作为四十年代解放区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和“方向性作家”就更加无法脱离于他的时代而存在。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文学和政治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对赵树理以及赵树理文学作品的评价,也往往都有政治的因素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最初,笔者也是把赵树理做为解放区文学的主要代表性作家而开始对赵树理的研究,但是在对赵树理的研究过程中,却逐步发现,虽然他被称为解放区文学的“方向性作家”,但他本人与延安文人以及“十七年”文学中的大部分作家相比,却是一个异质性的存在。赵树理的“政治上起作用”与简单的利用文学“为政治服务”相比,也确实包含了更多的内容。作为真正来自于底层农民的作家,赵树理对农村有天然的感情,他看待任何问题的时候,都会自然地站在农民的立场。同时,无论是共产党给中国农村带去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或者是共产党使赵树理的“文摊作家”的理想得以实现的知遇之恩,都使得赵树理会选择站在“党的立场”义无反顾地做政治的工具。这两种立场之间时而融合、时而冲突的关系,使赵树理的心中时时充斥着情感的纠缠,他无法逃避这种两难选择的困境。 本文以赵树理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发表的小说作品为研究中心,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更结合赵树理自身思想的变化,对赵树理小说中存在的“大团圆”结局和“问题小说”之间的内在矛盾,以及他创作风格在建国前后的变化进行分析,尽可能地从作品风格的变化探寻造成这种变化的内在原因,使赵树理在农民立场和党的立场两种情感挤压下的两难选择的矛盾得以呈现出来。 全文由绪论.“矛盾和困惑中的写作:赵树理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写作中的矛盾和困惑:主导赵树理创作的内心力量”、“无法延续的‘团圆梦’:赵树理的文学理想”和结语五个部分构成。 绪论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了赵树理的生平、创作情况以及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矛盾和困惑中的写作:赵树理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简要叙述了在赵树理的作品中一直共存的“大团圆”结局和“问题小说”这两种本来是截然对立的表现形式。即使在赵树理的作品中,表面上两者结合到了一起,但两者从本质上仍然是矛盾的。以《小二黑结婚》为代表的赵树理的前期创作,“大团圆”的特色表现得更为明显,但仍然也表现出了“问题小说”的一面。两者之间的矛盾尚且处于“隐蔽”状态。以《邪不压正》为代表,进入了赵树理成名后小说创作的第二个时期:“问题小说”的一面表现得更加明显,但无论赵树理在作品中暴露了再多的“问题”,最终都会给问题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只不过,后期赵树理的作品中,“大团圆”结局的篇幅越来越少,“大团圆”结局和“问题小说”之间的结合也显得越来越生硬,而早期作品给人的那种通体明朗的感觉也不再存在了。 第二章“写作中的矛盾和困惑:主导赵树理创作的内心力量”:主要分析了赵树理的作品中之所以会出现“大团圆”结局和“问题小说”之间的矛盾,以及矛盾的对立双方之间此消彼长的内在原因就在于赵树理的整个创作过程中,都有这样的内心力量控制着他:他一直都要求自己的作品可以“在政治上起作用”,同时“老百姓喜欢看”。这是贯穿赵树理的创作过程从来没有改变过的两条创作标准。正是因为有了“老百姓喜欢看”,也使得赵树理的“政治上起作用”比起当时时代要求的文学“为政治服务”有了更多的内容。也正是因为赵树理的创作观和他的自主意识很强烈的人生观,造成了赵树理作品中“大团圆”结局和“问题小说”之间时而融合、时而矛盾的关系。 第三章“无法延续的‘团圆梦’:赵树理的文学理想的破灭”:标题“无法延续的‘团圆梦’”除了包括赵树理后期创作中“大团圆”的结局显得越来越勉强的原因,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即赵树理自身文学理想的破灭。在这部分,首先简要分析了赵树理的创作虽然一直强调政治的重要性高于艺术,但其实赵树理也是有自己的文学理想的:成为一名“文摊作家”,同时可以让他心爱的民间文化能得到其应有的地位和重视。但由于赵树理在无意中“利用”了政治的力量来实现他的文学理想,而最终导致了赵树理的文学理想的破灭。由此,引申出“文学和政治”的关系这一古老的命题。虽然关于这一话题,前人已经论述了很多,但在实际的创作中,政治和艺术的关系确实是很难把握的。 结语:这部分主要论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赵树理提出的“文艺大众化”的思想对当前文学创作的积极影响。其次是结合当前的“现实主义冲击波”论述了当前的文学创作应当抵制住政治的“诱惑”,避免和政治走得过近,因为赵树理的文学之路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向人们论述了距离政治越远的文学才越有价值。同时,当前的文学创作,不但要面对急功近利的政治的“诱惑”,还要面对经济的“诱惑”,这就更需要当前的作者在种种的诱惑面前,保持一个作家和知识分子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