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借用《格萨尔》学前辈和自己的田野作业资料,通过借鉴民俗学中的口承故事学和口头诗学理论,以《格萨尔》史诗说唱艺人——仲肯为基础,对其中的特别优秀者,能说唱十几部甚至几十部的“包仲”的一系列职业讲述进行了研究,重点阐释了这些已成为其身份标志的“认同表达”的民俗文化内涵。 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论,将仲肯的学习过程和职业讲述作为活态的民俗生活形式进行考察,以描述藏族口传史诗《格萨尔》的口头诗学特质。 第一章,梳理了口承史诗《格萨尔》进入书面传统的历史和中外学者的田野工作史及相关研究状况、成果,提出藏族学者松巴·益西班觉(1704-1788)率先对这个口头传统进行有针对性的田野作业,并记录下与这个传统密切相关的一些民俗生活,他是使《格萨尔》口头传统第一次以一种较完整的型式和一定的规模进入书面传统之中的学术先锋。 第二章,讨论了《格萨尔》仲肯的成长过程以及社会历史与史诗说唱的关系。一个牧民成为仲肯,必然经历聆听与吸收、学讲和正式演唱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种自然行为,之后的两个阶段则是一种自觉行为,是热爱《格萨尔》的牧民的自我训练和提高;而这种学习、创编、说唱活动的循环持续,保证了新一代仲肯的悄然成长,也使得《格萨尔》在藏区特别是牧区,至今仍然为活生生的口头形态,而在其它地区则呈灭绝之势。 第三章,讨论了《格萨尔》仲肯中的包仲关于自身职业的一系列讲述,认为这些讲述既是他们的一种自我认同,表现为其心理上的期待,也是整个口头史诗传统中的普遍认同。 第四章,对《格萨尔》口头传统说唱、传承环境——即藏族民众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的研究,解析了藏区的广袤、高寒、贫瘠和闭塞的这种存在所决定的意识,是种种模式化的古老思维,即神灵崇拜、灵肉分离、巫术与禁忌等。这种思维观念融入到藏民的民俗生活中,造就了他们那种古朴的诗性智慧。《格萨尔》仲肯将这种诗性智慧与其生活、职业完美契合,创编出关于他们自身的一系列认同表达,从而以这种方式显示出自己属于一个非同凡响的群体——黑发藏民的内部成员。这也是对共享《格萨尔》这个传统的藏族民众的群体认同意识,即民俗文化的一种充满诗性的表述。 结论,是对全文的简要概括和总结,并提出本文尚未解决和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利今后进一步开展《格萨尔》口承史诗诗学研究。